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加息乃调控重器 不宜轻妄动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09:03 经济参考报

  2月2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再次小幅提高短期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也就是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从2.25%提高到2.5%。这是美联储从去年6月底以来连续第六次提高利率,每次提息幅度均为0.25个百分点。由于去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9.5%,创8年来最高增幅,抑制经济增长过热的举措并不及预期有效。人民币是否因美联储的持续加息而被动调升利率引起了市场人士与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

  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冷热交替的通胀通缩中艰难前行。而导致去年中国经济双高现象(GDP与CPI)的两大因素,一是经历连续五年粮食减产局面,出现粮价猛涨的形势;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太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进而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央行二次加息的充分理由,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仍然很大和物价上涨压力正在增加,主要表现为上游物价向下游的传导难以遏制。虽然CPI已明显回落,但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增幅仍维持在14%以上,连续24个月上升,此外2004年平均劳动报酬同比增长也在14%以上,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居高不下会使零售物价的回落比较平缓。另一方面由于电力、煤炭、运输和公用事业价格将逐渐放开,上涨压力正在加大。粮食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成本上升,推动整体物价的上涨。

  利率调整能够降低通货膨胀,并使经济减速。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形势下,利率杠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仍然十分低效。事实上,2004年货币投放得到控制归因于集中授信,而不是利率杠杆。换而言之,2004年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回落,不是资金价格有了根本调整,而是以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迅速回收一二级分行的分散授信权,将之集中到总行的结果,这种集中授信与其说是市场化的调控手段,不如说是准行政措施。也就是说,行政手段仍是央行调控的主要手段,其次才是利率工具。

  加息是涉及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的复杂决策过程,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处于攻坚阶段的国资改革而言,上调贷款利率将加重国有企业的财务负担,进而增大国资改制成本。对金融改革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一方面加息将推动国债发行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上调将加大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此外,加息还会加大政府财政赤字,数以万亿计的政府债券、央行票据难以承载加息之重。

  此外,当前的利率水平是1998年以来由政府主导的以公共投资拉动型增长的必然结果,调整利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顽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拉动型增长。就固定资产投资而言也只是局部过热,过热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建材、能源几个行业,冷的是1998年以来形成的许多制造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因此,在当前大多数制造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维持当前负利率其实是鼓励消费、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一种手段。由于宏观经济正处于通胀通缩的临界点,如果央行再次加息,将加大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通货紧缩中的中国经济,会更难制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最令人担扰之处在于,中国外汇储备在近两年增长超过3600亿,截至去年年底已攀升6099亿美元。而出于投机目的的国际游资大约在1500亿美元左右。这些钱流入中国,既可以享受高出美元的利率,又可以享受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汇率贴水,还可以通过融入中国的经济活动例如房地产等领域,享受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收益。由于在中国现行外汇管理制度下,流入中国的外汇必须由中国央行用基础货币收购,利率越高,国际“热钱”来的越多,基础货币的投放就得增加,直接加大通胀压力。美联储的第六次加息,使人民币与美元的利率差距缩小,海外游资的套利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中国所面对的通胀压力也大为减小。如果央行再次加息,将更加激发国际游资的炒作热情。大量国际游资回流足以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挤压殆尽。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息乃市场调控手段之重器,不宜轻妄动之。管理层只要掌控好土地和信贷这两个关键所在,便足以平抑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与物价上涨压力。(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