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央及时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产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消费需求稳定增加,为全年商品市场保持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是市场销售规模实现标志性突破,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2004年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实现53950亿元,首次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比2003年增长13.3%,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0.2%,比2003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季度走势看,一季度增长10.7%,上半年增长12.8%,前三季度增长13.0%,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5%,比2003年提高0.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1元,城乡居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随着国家“有保有压”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见效,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理性降温,全年销售额突破10万亿元,达到11.4万亿元,增长19%,增幅比前四个月回落5个百分点,与2003年基本持平。
二是农村消费明显加快,城乡消费差距缩小。农村消费品市场自4月份起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8377亿元,比2003年增长10.7%。增幅虽然低于城市4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相比,两者差距缩小了1.5个百分点。下半年以来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对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达到30.9%,比上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整体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三是居民消费热点集中,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汽车、通讯、餐饮、住房及新兴服务业依然是居民的热点消费领域。2004年,全国轿车销售232.7万辆,比2003年增长15.2%;电信业务收入5187.6亿元,增长12.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486亿元,增长21.6%,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8.3个百分点;销售给个人的商品房9670亿元,增长30.4%。另据对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计,金银珠宝、化妆品、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27.5%、25.3%、22.7%和41.7%,增幅明显高于20.6%的平均水平。一些大中城市居民消费已由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休闲旅游、高档耐用品消费增长明显。农村居民在改善吃、穿、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用、行、教、乐等方面的消费。
四是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市场的能力增强,国内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继续得到改善。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内生产建设急需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其他重要商品出口明显减少、进口大幅增加,对保证国内市场繁荣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商务部对国内市场600种主要商品的监测情况看,2004年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有446种,比上半年又减少16种,供求平衡或基本平衡商品比重上升,供求关系继续有所好转。
五是粮食副食品价格高位企稳、稳中趋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先攀升、后回落。始于2003年第四季度的粮价上涨,到2004年3月份达到了最高涨幅,4、5月份涨到了最高价位。随着夏粮秋粮喜获丰收,全国粮食价格开始呈现出稳中趋降。从商务部监测的城市生活必需品价格走势看,粮食价格上涨带动了副食品价格上扬,价格回落也促成大多数副食品价格稳中趋降。下半年以来,小包装大米、小包装面粉等零售价格,鲜猪肉、桶装食用油、鸡蛋、蔬菜等副食品批发价格,总体上均呈现出稳中有落走势。主要受粮食副食品价格变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上涨2.8%,上半年上涨3.6%,前三季度上涨4.1%,全年回落为3.9%。
六是流通行业集中度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继续快速发展。为适应我国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分销领域后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做大做强,流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趋于活跃。商务部重点监测的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23.5%,高出平均增幅10.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增长20.6%,高出平均增幅7.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1%,比2003年上升1.2个百分点。2004年4月,商务部颁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办法》,标志着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结束试点,履行入世承诺转入正常开放。全国新批零售业外资项目212个,增长5.5%;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增长13.5%。新批餐饮业外资项目907个,增长29%;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增长48.4%。
商品市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运行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好收成,但基础还不稳固。棉花、大豆等一些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涨跌幅比较大。由于产需信息不对称,部分季节性农产品在一些地区量增价跌伤农的想象仍常有发生。二是受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达到了13.6%,特别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一些基础原材料价格在高位小幅回落后又出现了反弹。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一些基础服务价格上调的压力也很大。三是部分产业产能的过快增长,导致产品库存增加,资金占用增多。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调查,2004年底库存水平比年初增加了12.1%。四是市场秩序问题仍然比较较突出。假冒伪劣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商品质量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五是制约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幅度过大,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六是消费与投资仍不相协调。200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差距仍高达12.5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容易造成部分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求失衡。
2005年,中央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资金投资将大幅度减少,相应地投资转化为消费的数额也将下降。国际市场环境十分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过渡期的结束,贸易摩擦可能会明显增多,进出口增长的速度将会有所回落,从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另外,在需求、供给、观念、流通、政策、环境等方面也还存在不少制约居民扩大消费的因素。努力保持市场平稳运行,促进城乡居民扩大消费,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任务更加繁重。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正处于由小康到富裕、大部分农民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城市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正逐步升温,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空间和潜力也很大。特别是,2004年城镇就业状况得到了改善,新增就业人数明显增多;许多城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低保人员补贴标准和扩大了补贴范围,部分城市给公务员和职工增加了工资,低收入阶层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农民增收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明显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等等,都为城乡居民扩大即期消费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不考虑价格变化因素,预计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左右,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将增长12%左右,全国商品市场将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重要农产品中,如果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有望保持基本稳定,但价格涨幅将明显低于2004年。植物油加工能力过剩,油脂产量仍将供过于求。受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变化影响,棉花需求将增加,价格可能会稳中趋升。生产资料市场供需可保持大体平衡,价格水平将高位趋稳,涨幅有望继续回落。煤炭、石油制品等能源产品供给仍将偏紧。钢材、水泥销售将继续较快增长,增幅为10%以上。化肥、农药、化纤等化工产品行情继续看好。随着进口配额管理措施的取消和进口关税的进一步下调,汽车价格将继续下降,销售可望实现快速增长。住房消费在近年来增长比较快的基础上,仍将带领消费结构继续升级。节能低耗商品受到消费者欢迎,节能的炉具、低耗水低耗电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具有市场竞争力,市场前景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