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出口也面临众多掣肘
记者日前从云南省有关部门了解到,云南烟草产业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如果再不高度警惕,云南烟草将陷入遭受国内外夹击的境地,有可能江河日下。
1999年开始,云南省烟草行业连续3年呈现卷烟产销下降、实现税利下滑的不利局面。
烤烟经“双控”,年产量也已从2300万担减到1100万担左右,减幅达一半以上。目前,虽然云南烟草实现利税仍占全国的1/3,卷烟产销量占全国的18%,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仍居第一位,但是云南卷烟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影响力和竞争力却出现了不断减弱的趋势,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云南省有关部门在调研中发现,云南烟草已在四个方面明显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市场开拓滞后。云南烟草缺少现代市场经济的锤炼,缺乏快速适应形势变化的机制,不能熟练使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在省外烟草逼近后,稳定既有市场份额的办法不多,开拓新市场的思路不活,没有“新招”、“绝招”,致使云南省卷烟的市场影响力下降。
二是人才选拔使用滞后。云南烟草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有相当的地位,许多烟厂是有国际影响的企业。但实际的企业形象与地位不相符,让人感到还是“小地方”企业。特别是在人员结构上,基本上是本地人办本地企业,缺少具有深厚专业功底和广泛学术影响力的专门人才。
三是产品开发滞后。没有建立全省统一有序、规范适用的产品开发体系。2001年,云南产卷烟共有38个品牌,100多个规格,总体上呈现出品牌多而散,牌号杂而乱的局面。可以说,云南烟还没有形成在国内外有持久影响和较强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四是制度创新滞后。云南烟草内部的“散”、“乱”情况还比较严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步履维艰。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灵活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是云南烟草的一个致命伤。
云南烟叶出口虽然面临非常良好的机遇,但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目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障碍。
云南烟叶要进入国际卷烟生产大企业的配方还需一个过程。当前,云南烟叶出口绝大多数为烤烟,质量还不符合国际烟草商的要求,以致全省出口的烟叶90%以上是下低等级烟,只能作为填充料,真正作为主料烟进入外国卷烟配方的仅为少数,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
云南烟叶种植区域大都在1600米至1900米的高海拔地区,气温、地温偏低,造成烟叶的成熟度不够。尤为严峻的是,近几年由于片面追求产量,烟农加大了氮肥施用量,采取大水大肥的极端化生产措施,烟叶的产量虽然提高了,但是叶片太厚太粗糙,内在糖分和尼古丁含量过高,烟叶质量下降,与国际大卷烟生产企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出口烟叶的结构不合理。要使云南成为世界著名的烟叶出口地区,除了要生产出高质量的烟叶外,还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不同类型的烟叶的合理搭配。云南省现在的出口烟叶基本上是以烤烟为主,香料烟由于质量等原因,市场还未全面打开,每年的出口量只有1000吨左右,白肋烟处于试验开发阶段,经费投入不足,生产成本高,烟农积极性不高,生产量一直上不去,出口烟叶的类型结构比较单一。就烤烟内部看,由于质量不高等原因,出口等级以填充料为主,主料烟很少,造成出口等级结构也较单一,难以在出口量上有大的突破。
烟叶出口价格在国际市场不具竞争优势。云南烟叶一直保持较高的价格,主要原因一是烟草作为特殊商品,税率较高,22%的农特税作为一种地方税,增加了烟叶出口成本,削弱了云南省烟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在国外一些国家,为鼓励出口,如巴西实行烟叶出口免税,津巴布韦也仅收2%。二是云南优质烟补贴较高,加大了生产成本。三是经营环节多,分级结算造成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四是白肋烟处于试种阶段,生产成本较高,形成出口越多亏损越大的局面。1998年白肋烟开始出口以来,已累计亏损6000余万元。以上几个原因,削弱了云南省烟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作者::刘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