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美国导弹防御演习失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 03:3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美国东部时间2月14日凌晨1点22分,充当“敌方来袭导弹”的假想敌从位于阿拉斯加州的基地发射升空后,径直向着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飞去。根据演习安排,设在马绍尔群岛上的拦截武器将在15分钟后腾空摧毁这枚导弹。可是,直到目标从头顶飞过落入大海,担任摧毁对方任务的美军地空导弹也没有离开发射架,一次耗资达到8500万美元的导弹防御系统实弹演习只能就此草草收场。

  这是反导弹系统在实弹测试过程中连续遭到的第三次失败。据悉,美军的陆基和海基拦截导弹及其配套系统耗资超过70亿美元。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目的是为了防御来自前苏联的弹道导弹袭击。随着前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上述耗资惊人的方案也逐渐被打入“冷宫”。然而,布什在其2000年的总统竞选纲领中明确宣称,将大力推动“精简版星球大战计划”,这就是美国正在建设的导弹防御系统由来。

  尽管这个新式武器系统存在严重技术缺陷,但白宫依然决定要通过“边试验,边部署”的方式加快研究进度,结果因不断发生事故而引起广泛的争议和批评。2002年12月,布什提出要在2004年9月让导弹防御系统初具规模。等到了去年9月的“期限”,美军发现,这个项目至少还需要10个月才能完工,接下来就是连续两次拦截失败。有关方面表示,在未来5年中,整个导弹防御系统的投入将超过500亿美元。

  美方宣称,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就是为了能保护国家免受来自朝鲜的“弹道导弹威胁”。截至目前,美方已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大约1300亿美元。

  过去,美国将导弹防御分成两个层面,即保护美国本土不受洲际弹道导弹攻击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保护美国前沿部队及军事设施不受中短程弹道导弹攻击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现在,美国已将它们合二为一,计划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导弹防御网,因应各种射程和类别的导弹威胁。

  日本是美导弹防御计划的主要支持者。目前,日本已同意与美国共同开发海军战区高空区域导弹防御系统(NTWD),发展项目包括轻量型鼻锥、推力增强、转向能力更强的先进动能击杀弹头,及探测距离较远的“双色”(中波及长波)红外线探测系统。朝核危机爆发后,日本对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态度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但日本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遇到一系列难题,主要集中在财政、政治及技术三个层面。

  此前《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积极扶持日本加入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并在日本海部署一艘“宙斯盾”驱逐舰,让日本充当拦截敌国弹道导弹的第一道防线。日国会也批准在2004年投入10亿美元经费研究导弹防御系统,整个研究和部署工作要在2007年前完成。对白宫来说,将导弹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建立在远离本土的亚洲国家,可大大降低布什政府在此事上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压力。

  但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部署代价不菲的导弹防御系统将成一大难题,日本大多数政治家都对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成本及战斗性能表示关注,这最终将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在政治层面,战区导弹防御将成为官僚争斗的目标。外务省和防卫厅极力主张部署高水平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认为这将对国家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并能有效地保障国家安全。但反对派却认为,这种耗资巨大的系统未必能给日本带来切实的安全。

  在亚洲,印度对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态度颇出人意料。美国宣布退出导弹防御系统后,印度外交部立即发表声明:“美国建立反导弹防御系统是不可避免的……”,公开对美国的反导计划表示支持。美国驻印度大使投桃报李,随即表示建议美国政府取消对印度的制裁。不久,两国的防务合作关系也得到了恢复,印度从此摆脱了核试验以来的外交困境。这不禁使人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美、中、日三角关系中,印度是否会成为“第四个角”?在东南亚,印度的转向是否会对地区局势产生新的影响?这颇值得人们深思。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2月16日 第五版)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