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一般是指东北亚5国和东南亚10国。这15个国家共有人口17亿,按照现行汇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7万亿美元。东亚作为一个地区首先是地缘上的连接,各国被陆地和海洋连接在一起,各国毗邻而居,形成了天然的联系、共存的利益。尽管东亚合作的思想由来已久,然而,真正启动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1997年12月15日,东盟-中日韩领导人(当时是9加3)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会晤。尽管当时领导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但它缺成为推动这个地
区合作的一个新起点。次年,在马尼拉举行的东亚领导人会议就推动东亚合作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领域达成了共识,首次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此后,不仅一年一度的领导人会议被固定下来,而且还逐步增加了多个部长会议,使“10+3”机制(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成了东亚地区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的主渠道。尽管“10加3”还是一个地区对话机制,但是,在这个机制框架之下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成效。在金融合作方面,通过“清迈倡议”,建立了地区货币合作机制。“清迈协议”的基础是双边货币互助互换,即通过签订双边协定,在对方出现资金困难或受到资本冲击的时候,签约方向对方提供援助。估计,协议资金的总金额可以达到350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清迈倡议”为未来东亚地区发展更高层次的地区金融合作提供了一个基础。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尽管涵盖整个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计划尚未开始,但是,在地区合作框架下的一些重要的发展还是很有意义的。首先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就建立紧密经济合作关系达成共识,宣布用十年的时间建成自由贸易区。就人口规模来说,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有着巨大的经济和市场发挥着潜力。目前,“早期收获”计划(先期开放农产品市场)正在落实,有关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正在进行之中,双方决心按时完成谈判达成协议。与此同时,日本与东盟之间、日韩之间、中日韩之间也都就自由贸易安排、紧密经济合作进行努力。同时,在“10+3”框架下,还就湄公河地区的开发达成共识,规划了合作项目。“10+3”机制所推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它具有很强的政治含义。首先,它有利于东亚地区各国之间政治关系的改善。出于多方面的原因,东亚地区各国之间存在着许多历史的和现实的矛盾,“10+3”机制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各国可以通过对话加深了解和理解,进而改善关系,增加合作。比如,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的对话就是在“10+3”这个机制下发展起来的,2003年三国领导人发表了经济合作宣言;中国-东盟之间在深化经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发展角度看,这些努力将会进一步推动东亚地区建立更加稳定、更加紧密的政治合作关系框架。东亚合作与欧洲不同,它从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它从务实需要开始,不断增加合作的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它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整个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目前是多个进程并进,有东盟自身的自由贸易区,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日本与东盟国家、与韩国的自由贸易商谈等。如何使这些分散的进程四个轮子一起转动符合东亚当前的实际,因为东盟的合作开始的早,已经先行一步,在东亚合作的起步阶段,需要建立和推动多重机制的发展。东亚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通过多种努力,逐步增强共识,寻找并确立符合东亚特点的一体化道路。当然,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真正的东亚合作机制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体制框架之下。这里,大体有四条路可以选择:一是通过东盟的扩大,即其他国家加入东盟,最后实现东亚范围的一体化,在体制和方式上,沿袭现在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不过,由于中日韩,特别是中国和日本规模太大,分别加入东盟会出现很多问题,东盟自身也会难以承受。二是“10”和“3”分别发展,在成熟的基础上实现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联合,最后变为东亚地区的合作组织。这里,关键是东北亚国家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合作机制或组织,在这方面,困难是很多的。特别是考虑到中日韩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和政治上的障碍,发展真正的组织难度很大。同时,分别建立合作区,也会使刚刚起步的东亚合作受到制约,甚至产生分裂。三是中日韩分别推动与东盟的制度化一体化建设,并且同时寻求把三个进程合拢的方法,有条件的先走一步,比如现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四是大力推动和全面规划整个东亚地区合作的框架和组织结构,把其他的合作发展纳入整个东亚合作的框架和组织机制之中,建立东亚合作机制和一体化体系和组织。在东亚地区合作中,经济合作是基础,因此,要把推动新型经济伙伴关系的发展放到突出位置。推动东亚整个地区的合作机制的建设当然要考虑到东亚现在已有的合作机制的存在和作用,因此,目前它并不是要立即解散东盟或停止其他多重机制的作用。相反,在近期可能应该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可以先行,如果中国东盟能够在推动合作上先走一步,或者说步伐更快些,那么,对于推动整个东亚的合作可能会有积极作用。当然,这里重要的是要把东亚地区的各种合作机制纳入东亚长远合作发展的框架和组织体系之中,以便有利于东亚合作的长远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产生新的分割。应该承认,推动东亚合作的确存在许多困难。东亚没有地区合作的历史,因此区域合作的理念和认知都很弱。因此,对于合作的目标很难在短期内达成共识。从总体来说,东亚合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其一,地区差别很大,这里既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也有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还有世界最不发达的老挝、柬埔寨、缅甸。在这样一个差别如此巨大的地区推动合作,困难可想而知。比如建立自由贸易区,第一要考虑到不同的利益,第二要考虑安排上的差别,第三,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必须与整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因此,一下子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是很困难的,只能从局部开始。其二,东亚地区内已经有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且正在处于进程中,如何协调与统合地区分散的组织安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比如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之间如何实现统合,建立更加紧密的安排还需要时间。其三,大国间,主要是中日之间存在发展、战略、安全以及历史认知上的巨大差别,很难从一开始就取得统一,中日之间当前政治关系上的不顺畅,必然影响地区合作的进程。因此,东亚合作只能循序渐进,进程可能会有挫折,在有些方面进展可能较慢,对此要有耐心和信心。东亚合作的长远目标是什么呢?既然要推动东亚合作,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在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提议成立“东亚展望小组”,由东亚各国的各界知名人士研究如何加强东亚国家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中长期合作的问题,即为未来的东亚合作设计长远规划蓝图。2001年展望小组向领导人提交了研究报告。展望小组提出的主要建议包括:把建立“东亚共同体”作为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和投资区;加强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推动东亚经济和政治合作的制度性发展;由“10+3”框架向“东亚”机制过渡;加强政治安全合作,以及社会、文化、教育合作。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东亚合作必然面临着如何对目标定位的问题。展望小组提出最终建立“东亚共同体”,应该说,现在,人们基本上已经接受这个概念。但是,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推进?这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欧洲联盟的建设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在一个地区建立起高度一体化组织是可行的。但是,欧洲的经验不能照搬到东亚,因为东亚不同于欧洲。东亚之间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差别是建立区域共同体的一个严重障碍。即便东亚国家把合作的长期目标设定在区域共同体,或者是一个实体性的区域合作组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比欧洲更长的时间,因此,东亚合作的进程只能是循序渐进的。如何实现从“10+3”向“东亚”机制的过渡也是一个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东盟对这种转变并不太热心。东盟显然担心转变到“东亚”会削弱其主导权,出现“大权旁落”。同时,即便过渡到“东亚”机制,也有一个“领导者”的问题。中日都是这个地区的大国,然而,其中任何一家起领导作用都难以被对方接受。有人提出,东亚合作进程需要摆脱传统的领导者观念,要根据东亚的实际情况确立“功能或领域领导”的方式,这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重要的是,东亚地区的合作,尤其是东亚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中日两国的协调、协商和共识。许多人说,中日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在推动东亚地区合作上,中日有着共同的利益,中日关系可以在共同推动地区合作进程中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应该强调的是,没有中日之间的真正合作,东亚地区合作,包括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就不可能成功。东亚合作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需要几代人的奋斗。欧洲实现统一的梦想化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东亚实现共同体的目标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信息来源:驻古晋总领馆经商室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