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东北振兴受困“资本围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 08:06 经济参考报

  “东北经济没有像人们想象地那么热,主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吉林省工商联调研部部长周国仁说。

  2004年的宏观调控,使得整个市场的资金比较紧张。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本困局”再一次凸显。

  作为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唱主角的地区,东北三省国有控股程度与企业获利水平反相关,制约着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在吉林,每百元总资产带来的利润总额,国有、集体不控股的其他企业集团为4.09元,国有相对控股的企业集团为3.82元,而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集团则只有3.08元,比非国有控股企业获利水平低约25%。

  吉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赵炳辉在2004年的一次会议发言中则指出,东北地区的国企改革目前仍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尚待解决,比如改制不彻底,不规范,大的没有做强,小的放而未活,改革处于里一半、外一半的状态,整体转制不到位,国有职工劳动关系转换不到位,债权债务处理不到位,国有资本退出步伐慢等问题。

  民间资本“望钱兴叹”

  据一份关于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表明,2003年,该省非公有资本集聚、扩张的市场机制没有形成。

  个体经济近两年继续下降,至2002年,个体工商户数比2000年下降59.2%、注册资金下降18.6%、工业总产值下降80.6%、营业额下降53.4%。

  目前吉林省有2000多亿元居民储蓄存款,而每年全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平均在七八百亿元。这些钱如果被激活,将极大地推动东北振兴的步伐。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指出,如果能把沈阳1000多亿元的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将为沈阳的振兴注入巨大的活力。

  吉林省社科院提供的一份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报告分析说,民间资本的困境在于没有形成有力的非公资本集聚和扩张机制。分析其原因,一是注册门槛高,审批环节多,办事效率低;二是在强化金融风险防范的形势下,银行“爱富嫌贫”,许多非公有企业“财政担保没有份,民间担保没有搞起来,上市不够资格,发债券不够条件”;三是信息不灵,宏观导向不清,中介缺位,企业凭着感觉走,没有形成提高资本运营水平的服务机制;四是法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对非公有财产的保护机制。

  长春同达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延林说:“从2003年开始我就不在东北扩大投资,北京的投资环境好多了。”据他介绍,他身边的很多个体企业主都在“出走”东北。

  “我认识一个长春的民营企业家,一个2万元的官司,打到最后,竟然变成了180万元!后来那个主审的法官因为犯了事,被免职了,这个官司才被纠正。这些企业家们在一块一聊,感到胆颤心惊。”李延林说,“这里的发展环境太差了。”

  资本“闯关东”难成气候

  来自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外资金利用处的年终总结报告上称,2004年吉林省外商投资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利用国外贷款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预计同比下降28.3%。

  而据记者了解,自2002年以来,来东北考察的域外企业屡见不鲜,从沿海到内陆,从香港到海外,众多公司老板踏上东北的黑土地。然而,更多的结果是形成一些意向性的投资,并没有动真格的。

  分析外商投资规模小、数量少的原因,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外资金利用处处长王立刚说,由于多年形成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也不发达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国企改制进展缓慢,合格的引资主体贫乏,引进外资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资本困局”破题直指政府改革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只有从改造政府的角度入手,才能真正破解“资本困局”,进而推动东北振兴。

  经济体制可以分为经济管理体制、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而决定经济体制的主要是政府,所以改革的实质是政府的改革。

  原吉林省经贸委干部王选说,政府的调整和改造到了非常急迫的时候,这么多年来的机构改革并没有取得实效,反而滋生了更多的部门还在吃着“财政饭”。问题还会层出不穷地出现,各种机构也就层出不穷地设立。最后,只会弄得一踏糊涂。

  多年做基层工作的长春市企业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才认为,从政府的层面看,主要领导都想推动改革,很着急。但在部门里有时积极性不高。因为这个部门能否存在、能否获得利益是和国有企业相关联的。有些事情是写不到纸面上的,比如,有了国企,部门就能来报销一些票据。因此不希望国有企业真正深化改革。“有些东西政府能不能不再审批了,有太多的东西不符合市场经济了,政府成了改革的最大障碍。”王才说,“你搞的是市场经济,却使用计划那一套,这是肯定不行的,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就要改变相应的体制。”

  对此,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说,为了发展民营经济,各地都设立“民营办”。但这其实并不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根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从工商、税务等方方面面入手,解决民营企业的创办成本。如果工商、税务等方面一切照旧,别说成立一个“民营办”,就是成立十个“民营办”,也无济于事。

  专家认为,政府一直以来有一个“项目情节”,尤其东北三省,多年来形成了如何向中央要项目的套路,各省已经轻车熟路。而恰恰在项目的实际操作上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旧的“惯性”,因此担心项目要来了,钱也投来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又造成更大的浪费。

  “政府能不能冷静一下,把申请下来的项目交给市场,不要自己再冲锋陷阵,一往无前,那样只能令政府深陷其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过程中,政府推动是责任,但政府不是主体。真正的主体是企业或民间的创业激情。靠政府亲自推动,尽管项目上了,但可能给将来留下的隐患更大。”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冬林教授说。

  作者:鲍盛华 卢劲杉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