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忻/文
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在我国正处于一个由理念倡导转向试验示范并逐步全面推进的转折期。要尽快完成这一重大转折,必须正确理解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和解决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技术、法规、政策和体制等关键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战略部署,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迈进。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请他就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发表意见。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
王玉庆: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看,我国到2020年GDP实现翻两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这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原因。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为我国经济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可能。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20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其资源和环境条件十分优越。但这样的条件对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已不复存在。中国人口多,重要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现代化,必须走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别无他途。
记者:我国的生态形势严峻,严峻到什么程度?
王玉庆:首先,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
其次,由于工业、城市生活带来的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和大气二氧化硫及颗粒物污染等老环境问题还没有解决,而诸如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出现,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增加了治理难度。
最后,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水生态系统失衡等生态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加重,生态问题复杂化。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玉庆: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目前我国资源形势相当严峻,如果不重构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资源就只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风险很大,国家经济安全缺乏保障。另外,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未来的环境形势将是雪上加霜。在我国,循环经济正迅速成为实实在在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党和国家对其高度重视,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政策,以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