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编者按】本文作者曾与陆俨少先生有过素面之缘,并对陆氏的作品与为人倍加推崇。萧平,江苏扬州人,专事创作和研究,擅书法、国画、鉴赏、史论。现任江苏省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江苏省美学学会书画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海外联谊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政协委员。
综观陆俨少先生近七十年的艺术历程可以细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自1927年(18岁)至1935年(26岁)前后。陆俨少幼即爱画,13岁始临《芥子园画谱》,18岁入无锡美专,19岁拜冯超然为师,同
时学于王同愈,此时应算是已入国画山水之门。
第二阶段,约自1937年(28岁)至四十年代末(40岁前后)。俨少先生经1934年黄山、天目山、长城、太行山之游,1935年又得饱览历代书画名迹,见闻广阔了许多,心里也踏实了,所以极思变化。1938年他在重庆开了首次个展,作品即已不同于前了:开始打破“四王”的规范,虽然仍以仿前贤画风为主,但仿中有变,有所取舍,有所强调。1942年,是陆氏求变的典型时期,产生了强烈的不同寻常的艺术面貌。
第三阶段,约从四十年代末(40岁前后)至六十年代初(54岁前后)。他把宋人的丘壑和技法,溶化于元人的笔意之中,形成一种内涵丰厚、灵动变化、缜密娟秀、风神毕露的艺术风貌。
第四阶段,约自六十年代初(54岁前后)至七十年代中(67岁前后)。其中, 1967年至1970年近四年间,因“文革”缘故几未动笔。画家早在五十年代中即开始表现新题材,到六十年代初,便力求变革新法,如1964年秋,他在歙县看到风景的“轮廓光”,而始创“留白法”。应该说,在1975年之前,其变化的新面目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书法逐渐由行楷往行草过渡,日趋放纵。
第五阶段,七十年代中(67岁前后)至八十年代末(80岁)。陆氏画风从集大成的古典主义中全面突破,完成后期变法,形成鲜明的自我风格和独立体系。其技法上突出的标志特征是抽象的“墨块”、“留白”结合于连绵舒展的“钩云”和细密流畅的水纹。从绘画气象上看,他自前期的缜密娟秀的格局,渐变为后期雄健老辣、浑厚华滋的面貌,是一次境界上的升华。这次近70岁才完成的变法,在陆先生的艺途上,是最关键性的一次变化,它最终确定了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新地位。
第六阶段,1989年(80岁)至1993年去世。画风真正进入老境,纵横自如的气势日渐消减,笔力在收敛和衰退,字也少了连笔和长笔,外拓变成了内缩。稚拙敦朴的趣味在增长,设色也趋于浓重起来,这大约与画家目力的减退有关。 萧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