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弱市中更要寻找最具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5日 09:16 上海证券报

    2004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相对2003年和2002年的资产重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实质性重组趋势比较明显,但并没有显著地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构成依然主要以绩差公司为主,体现为资产重组活动的"救命"色彩浓重,而真正的以提升企业价值为目的的资产重组活动较少,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重组成功的概率偏小。

    主持人:记者 牟敦国

    特邀嘉宾:世纪联融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一博士

    业务总监 师向阳 丁卫学

    世纪联融管理团队

    王一

    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博士。曾先后任职华夏证券公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咨询和研究领域:宏观经济、企业战略、资本运作、收购和兼并

    师向阳

    业务总监、高级顾问。经济学硕士。曾先后任职于高等院校、政府研究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及经济体制改革部门,在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国有企业改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咨询和研究领域:企业发展战略、国有企业改制、人力资源管理

    丁卫学

    业务总监、高级顾问。经济学硕士。曾先后任职于高等院校、大型国有企业、外资咨询公司、金融机构,积累了较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咨询经验。咨询和研究领域: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诊断、国有企业改制

    眼下的A股市场真让人摸不着方向。一方面,上市公司业绩依然向好,预增预喜公告频频;另一方面,股指却迭创新低,问题上市公司的高管不断出事,不是被捕,就是卷款逃走,频率之高,涉及金额之大,令人瞠目。是市场机制出了问题,还是上市公司治理缺陷在熊市中集中爆发?无论是什么,都对市场信心有极大的伤害。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几年熊市下来,仍有一批好的公司股价不断创出新高,给投资者带来不菲的回报。所以,在低迷的市道中,投资者只有抛开大盘,寻找真正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深挖洞,广积粮",才能生存下来并逆势赚钱。

    可是,怎样才能找到真正好的上市公司呢?根据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定义,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是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企业竞争力包含三个层面:最高层是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制度和机制;中间层是核心专长和核心能力;最底层是企业的各种竞争优势。

    为了探寻中国股市有竞争力的企业,世纪联融咨询公司推出了"中国上市公司排行分析"丛书,包括企业竞争力排行、资产重组绩效排行和企业高管薪酬排行。通过他们的排行,我们可以对沪深股市中真正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众所周知,美国《财富》杂志从1955年开始,在每年的7月至8月间,以上一年度的公司年营业额为基准指标,对全球上市公司进行排行,排出年营业额最大的500家上市公司,即"世界500强"。无独有偶,美国《商业周刊》也有"全球市值最大的1000家上市公司"和"最佳50家上市公司"两项排行。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排行,可以使公司根据排行的结果,进行差距分析,达到改善管理、提高能力的目的。对排行靠前的上市公司而言,还可以降低再融资成本、提高投资者信心。因此,通过竞争力排行,找出最富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为此,记者专访了世纪联融管理团队------总裁王一、业务总监师向阳、丁卫学,请他们谈谈中国上市公司的竞争力现状和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

    内控缺失是竞争力低下的病根

    记者:今年开年以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股市中就频频出现上市公司高管落马的事件,涉及上市公司10家左右,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个公司高管落马。在您看来,出现这种现象的病因何在?是不是还会在股市中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该如何相信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王:病根在于内外两个方面:内部的问题是中国部分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缺失;外部的原因是监管制度的乏力。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这种现象会继续蔓延下去。投资者应首先重视上市公司本身的规范程度,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企业的价值可言。

    企业缺乏内控,已经不仅仅是竞争力的问题了。竞争力仅仅是经营层面的问题,而内控缺失是更严重的管理问题。如果一个上市公司不能解决规范经营,那么就不具备起码的企业公信力,必将被公众和市场所唾弃。

    记者:王总,在您为中国上市公司把脉的过程中,您觉得它们的竞争力整体现状如何?

    王:中国上市公司的竞争力状况有待改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略定位不明,二是执行力不足,三是激励无效。激励无效和执行力不足,不能说是完全正相关,但确有相当关系,我们对企业高管薪酬的研究也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战略明确、有效激励后的执行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寻求资本推动,二是加强企业管理。这里体现的还是我们强调的"战略、资本、管理、激励"四要素。

    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部分企业经营者(包括上市公司)渴望融资、再融资,对企业战略制定、管理改善和有效激励的研究和推进重视不够。而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对企业战略的制定、管理变革和改善、对经理人及关键业务骨干的激励予以相当的关注,这些成为决定其是否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的大量国有企业改制的案例中,外资和民营企业是否愿意介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或项目)发展战略、企业利用政策而实施的管理变革、经理人及关键业务骨干以资产形式体现的对企业的责任等。有些投资人甚至愿意单方面增加对经理人的激励。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投资人和经理人共同提高对"战略、资本、管理、激励"四要素的认识。

    记者:你们认为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群体中,是否形成了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他们的悟性如何?现有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家公平吗?

    师:不久的将来,在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中,一定会产生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处在相对市场化和透明的运作机制中,有很好的悟性。显然,现有激励机制对相当一部分企业家是不公平的。随着现有激励机制的不断调整、完善,逐步实行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的激励机制是可以做到的,这将促进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并使他们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

    记者: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令资本市场不少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都始料未及,对这类宏观因素及其对行业的影响,你们的竞争力排行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国家宏观调控对所有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这就是所谓的系统风险。不同的企业对系统风险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反应的衡量在公司的一系列信息中会体现出来。我们通过对大样本的上市公司进行普遍考察,可以得知公司的不同应对能力并进而形成系统风险对公司竞争力影响的考评。我们的评价体系对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值,就是要体现这样的影响。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是关键

    记者:从现有上市公司的薪酬排行中,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在激励机制方面是一个什么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距有多大?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师:刚才说的薪酬激励对外具有竞争力,包括和国外比,这就可以看作是理想状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激励与绩效挂钩。当然,这要考虑历史和现有基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记者:从排行来看,国内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最成功的薪酬案例是什么?

    王:许多上市公司缺乏科学、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而且缺乏薪酬设计方面的专家。这使得高管薪酬的制定呈现了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甚至出现了部分企业高管薪酬与业绩严重倒挂的情况。另外,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虽然规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却几乎没有上市公司明确规定相应的惩罚机制。即使企业当年未能完成预定任务,高管也不须承担任何责任或遭受物质惩罚。再有,就是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差距不明显或不合理。

    解决方式是:完善公司管理;业绩须与薪酬挂钩,适当拉开收入差距;聘请外部专家。

    资产重组要讲绩效

    记者:看了你们的丛书,资产重组绩效排行是比较新颖的视角。你们的重组绩效排行侧重哪些方面?在当今壳资源贬值的情况下,重组绩效如何评价?

    王:我们的重组绩效排行侧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重组有无绩效;二是因重组产生绩效的持续时间。

    记者:证券市场中出现过集团上市、整体上市热,这其中的重组绩效如何认定?目前境内证券市场的重组绩效现状如何?您对上市公司重组的建议是什么?

    王:确有不少上市公司重组能力很强。手段巧妙,估值得当,整合有效。

    对于集团上市,如TCL模式。此模式的要点就是集团公司吸收合并其控股子公司,然后进行首发,募集资金,达到集团公司资产整体上市的目的。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保护了二级市场原有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使得市场实现了多赢局面。

    境内证券市场重组绩效的总体情况是,2004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相对2003年和2002年的资产重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实质性重组趋势比较明显,但并没有显著地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构成依然主要以绩差公司为主,体现为资产重组活动的"救命"色彩浓重,而真正的以提升企业价值为目的的资产重组活动较少,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重组成功的概率偏小。

    此外,国有绝对控股及相对控股上市公司控股权在向民营及其他类型的企业转移过程中,当年经营业绩的变化要明显好于其他类型的股权转让。

    对上市公司重组的建议是:上市公司应更多地从公司战略发展的角度考虑资产重组的方式和内容。目前,我国投资者开始关注资产重组能否有效提高公司经营能力,单纯的概念炒作已经很难得到投资者的响应。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介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不仅丰富了资产重组的主体,对我国证券市场更有意义的是,境外资本在长期的资本运作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的重组理念、完善的重组模式和多种多样的重组手段,值得我们上市公司学习和借鉴。

    上市公司竞争力最重要

    记者:上市公司的排行榜有多种,你们的排行有哪些特点?

    丁:我们的排行体系是建立在竞争力理论和国内外竞争力排行研究方法和体系的基础上,加上我们对中国上市公司具体情况的理解而设立的。权威性在于对于竞争力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国内外研究的实践,另外也得到有关专家的论证,采用的数据都是公开披露的客观数据,结果是可以证实的,即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这种方法体系和数据得到同样的结果。

    记者:你们的竞争力排行更主要体现的是实力还是潜力?竞争力能持续多久?

    王:我们的竞争力排行是基于设定的体系,衡量的是综合实力,其中既包括现在的实力,如有关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同样包括了对未来的考虑,如重视企业的成长能力和发展潜力,这样的竞争力是可以持续的。

    记者:排行榜编制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对这方面,你们有什么看法?

    王:我们非常注意研究排行的系统性、权威性和创新性。客观地说,我们在竞争力一书中的研究还是很粗浅的,尝试性地采用了一些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我们的排行遵照了我们选择的理论,体现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上市公司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