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不合格产品召回的可行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5日 09:15 证券时报

    从2005年2月1日开始,我国有一批法规和部门规章开始实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属“不合格商品要强制召回”这条法规了。

    汽车召回、食品召回……这些年来,公众对“召回”这个词渐渐熟悉起来,召回制其实就是过去“三包”(包退、包换、包维修)的延伸,对于不合格产品,不能总坐等消费者上门,而是要主动出击,将自己的责任自己扛,这是社会对企业提出
的更高要求,也是一个企业发展所必须经历之路。

    “召回”是一个美好的词,因为人人都想拥有一个不必为买了不合格产品或者缺陷产品而烦恼苦闷的消费环境,“召回”也是一个理想词,完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为什么如此说?针对目前最严重的食品质量问题,国家八部委目前开始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行业首试“召回制度”,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企业,将以取消市场准入资格、限期召回商品等行政处罚方式进行惩戒。制假售假行为构成犯罪的企业,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过形势依旧严峻。我们正面对一个假冒伪劣层出不穷的食品市场,各种“黑心食品”肆无忌惮地侵蚀人体健康。与国外召回主要针对缺陷产品不同,国外企业一般都谨慎守法、诚实经营,但再敬业的生产者也无法保证产品完美无缺,一旦产品出现瑕疵,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将这些产品第一时间召回,避免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这已经形成了企业与政府、消费者的共识。所以,在美国等国家,食品投入市场前,政府仅进行形式认证,标准由企业自己提出。一旦产品出现问题,责任完全由企业自身承担。因为政府和民众相信企业有意愿也有能力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不会为蝇头小利而放弃整个市场。可是,中国之所以采取与之不同的模式,食品投入市场前,政府进行鉴定,满足标准才准许投产,由政府对社会承担责任。就是因为,现在依旧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置起码的市场规则和消费者权益于不顾,一心只想挣快钱,玩弄诚信于股掌之间,它们不但不对社会负责,也不对自己的“企业良心”负责。和这些企业奢谈自主召回,岂非是对牛弹琴?

    其实,现在的政府角色实在有些尴尬,市场经济要求有限政府,但目前太多的“市场失灵”迫使政府要完全投入到制定法规—执行法规—发现法规没有完全制约各类“反市场行为 ”—再制定法规的“一条龙”式管理中,就产品召回来说,法规的强制性必须与企业的自觉性紧密结合,两者缺一不可。但现实造成了目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消费者万众期盼之下,政府也尽心尽力地出台各种相关法规,力图遏制商品领域的假冒伪劣现象,但企业中响应者不多。我们很少能听到类似国外企业那样自动召回不合格产品的“国产事例”,这恐怕也源自一种担心:如果只有少数企业如此做,大多数企业不做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召回”企业就要承担额外的成本损失,这种让“老实人吃亏”的现象只会让“不老实的人”越来越多。

    如果召回只有法规的强制性一条腿,那么它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即召回主要集中在名牌企业,名牌企业规模大、容易盯防,无数埋伏在暗处的小作坊式企业照样不吃这一套;召回只能集中在大宗“贵重”商品领域,比如汽车、房屋等,因为这些“贵重”商品价值高、购买量少而集中(大部分人一生只买一部车、一户房屋),企业因准入条件高而相对较少,引发的社会注意程度也高,企业也相对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次“消费者砸车事件“就会引发整个汽车行业的寒战,几百家汽车企业也完全可以坐下来形成行业自律,形成内部的相互制约。而食品之类消费量大(天天都要食用)、品种繁多、企业也因门槛低而多,你总不能指望全国几百万家大大小小食品企业一齐开会、讨论食品召回吧?食品行业的高流动性,决定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做的是“打一枪就溜”的生意,没有任何投鼠忌器的顾虑。

    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立法与执法环节,加大对商品流通市场的进口与出口管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自律与消费者自卫都应该逐渐成熟起来,消费者更多地选择经营多年的品牌企业,不给那些价格低廉、质量更低劣的假冒伪劣食品足够的销售土壤,那些有心做规矩生意的正规大型企业也可以率先垂范,积极与政府配合,自主召回缺陷产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用“无形的手”驱逐那些劣币。如此,才能保证不合格产品召回的可行性。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不合格产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