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美国经济政策的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 09:45 上海证券报

    当格林斯潘又一次宣布加息25个基点的时候,国际社会寄望美元大幅度升息的幻想又一次落空。表明格老已再难重现昔日国际金融市场魔幻指挥家的辉煌。陪伴了格老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国际金融专家们,再也不愿浪费时间去猜测格老的潜台词了,格老已老矣。那么国际金融专家们该做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美国产业状况,以及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国家意志。

    放弃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许许多多的首席经济学家都把美元下跌的原因归结为美国不断膨胀的双赤字,笔者以为双赤字仅仅是一个表象。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元大幅度下跌而美国贸易赤字却不断扩大。笔者以为深层的原因是美国产业结构在不断恶化、产业竞争力在不断下降,以及国家竞争力在不断恶化,这种削弱显然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内部。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把节能型轿车拱手相让给日本,直至最终丧失在汽车产业方面的竞争优势,我们注意到2004年全球十大节能型汽车日本占了七款。家电业的情况也与此类似,而美国九十年代所重点发展的IT及通讯产业在与欧美的竞争中几乎没有占到什么优势,最终导致整个制造业的困境。相反地,全球制造业大国日本却维持每年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笔者预计在2015年,日本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

    当前,服务业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80%,其中金融业占20%,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制造业常青藤公司也都转变为金融企业。这就给人们一种感觉,美国人似乎只需要拿别人的钱去赚钱就能支撑起美国庞大的消费。显然,这不是一种幻觉,至少美国曾经实现过,上世纪90年代美国在WTO、美元、军事的全球控制权下的确实现过。所以,笔者认为美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建立在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之下的。但目前环境已经改变,使得产业结构表现出巨大的不适应。

    国民意志与国家意志

    今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最热门话题无疑是对于美国经济政策的批评,但很少有人关注过美国的国家意志。甚至,人们往往会把国家意志与国民意志混为一谈,但其实并非是一回事。笔者以为国家意志往往不是国民意志的简单加总,而是被绑架了的国民意志,是一个国家付诸实施的价值观。对于一段时期来美国各种人士对于国际经济政策的评论中我们发现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譬如,美国财长斯诺表示,今年的七国财长会议人民币升值问题并不是主要议题,但肯定是一个重要议题。而美国国际集团副主席雅各布·弗伦克尔则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西方国家应当停止对中国人民币币值问题的纠缠,而应该将重点放在自身的改革上。再如,格林斯潘表示美元大幅度升息是不可取的。而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目前美国个人储蓄率接近为零,财政赤字却日益攀升,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也无法靠美元贬值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不断提升利率将不可避免,而利率最终会升至限制消费支出的水平。这种观念的差异恰好表明了美国政府官员与市场人士之间巨大的观念差异,也可以说是国民意志与国家意志的巨大差异。

    世界将向何处去?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军事、政治、经济强国,使得美国的自大达到了空前程度。美国一方面通过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里推行美国式民主,另一方面迫使拉美、东南亚国家接受金融自由化,导致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政权的垮台,以及一系列的金融危机。这都是1990年"华盛顿共识"所代表的美国国家意志推行下的结果。有一个巨大的猜测在全球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可预见的若干年里,地球上会不会只有一个国家------美国"。

    很遗憾的是,美国所推行的"华盛顿共识"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因为,面对存在巨大经济差异、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宗教差异的复杂世界。人们存在一个普遍的疑问:"别的国家将得到什么"?在美国不顾各方反应,强行推行"华盛顿共识"的背景下,美国遭受了经济与政治方面双重的挫折,而傲慢的美国显然不愿接受这样的结果。

    那么世界将向何处去呢?笔者认为,未来美国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改变原来的价值观,向欧洲的价值观靠拢。另外一种就是继续运用军事力量,赤裸裸地抢夺全球资源。五角大楼有一个报告,报告的结论是:"未来30年全球冲突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是不宗教的冲突,而是资源冲突"。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美国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