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记者 尤越 发自北京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在中国拥有丰富客户资源的工商银行也在不断扩张其海外版图,目前该行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已初具规模,境外资产稳步增长,经营效益逐步提高,跨国经营战略有了飞跃性的拓展。
截至2004年年末,工商银行已经拥有16家境外机构,境外分支机构总数已达100家。境外机构资产总额达到200.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13.8%,累计实现拨备后利润1.29亿美元,较2003年增加了1767万美元,增幅达到16%;全年共办理国际结算业务347亿美元;资产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不良资产率为0.88%,较年初下降了1.06%,拨备覆盖率为110%,较年初增加35.9%,不良资产率与拨备充足率均已达到国际同业先进水平。
积极推行跨国经营战略
早在成立之初,工商银行为发展国际业务,就开始与境外机构合资组建中外合资银行,进行了跨国经营的初步尝试。1985年参与设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1987年合资组建深圳华商银行,1992年与法国巴黎银行合资设立上海巴黎银行,1996年又与韩国第一银行合资设立青岛国际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合资银行经营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合资银行这种经营形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在对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的同时,工商银行按照有进有退、突出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逐步退出了合资银行的经营,将重点转向了打造自己的海外机构版图上。
重新进行全球布局
近年来跨国银行普遍表现出了追随客户、服务客户的原则。跨国银行通过与跨国公司总部紧密的业务联系,当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有金融需求时,跨国银行比当地银行或其他外国银行拥有更多的服务优势。
在海外机构网络快速扩张的同时,工商银行各境外营业机构通过开拓重点客户,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2004年工银亚洲的国际结算量和福费廷业务量分别超过230亿美元和28亿港元,各项业务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优化境外机构管理体制,2004年工商银行在国际业务部内组建境外机构管理部,作为落实跨国经营战略的牵头组织部门、境外机构的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协调行内各部门加强境外机构管理、组织和推动境内外业务联动的枢纽。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2月04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