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地下金融扰乱市场秩序 抵消宏观调控成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 10:37 经济参考报 | |||||||||
据中国银监会山西监管局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山西省民间融资规模大约在50亿元左右,民间借贷和“地下融资”成为一些中小企业取得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专家提醒,民间融资活跃造成信贷资金长期在银行“体外循环”逃避监管,不仅扰乱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更会抵消来之不易的宏观调控成果。 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了对贷款的管理力度,提高了信贷准
在这些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持和扩大生产,业主为了消灭“尾巴工程”,便纷纷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刺激民间借贷日趋活跃。目前,山西省民间借贷金额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民间借贷,从以前的几百元至几万元,逐渐发展到民营企业融资的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借贷。从对全省6个市的调查看,民间借贷规模大约15.69亿元,对全省的估算大约有50多亿元。民间借贷急剧膨胀,出现了畸形发展的势头。 专家认为,民间借贷活跃形成“地下金融”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层银行机构在执行央行“有放有收,区别对待”货币政策的手段时有失僵硬,缺乏经验。一旦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正常的流动资金需求,就会转向民间借贷和“地下金融”。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省份山西就有50多亿民间融资规模,放在全国看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实际表明,凡是资金需求旺盛信贷渠道不畅的项目,往往是国家宏观调控重点限制的“重复建设”、“泡沫产业”和耗能污染项目。在山西省就表现为焦炭、普钢和铁合金、电石等项目。“地下金融”在不登记、不纳税、不公证的状态下,将巨额资金投放到这些项目上,无疑是与央行货币政策背道而驰,作用相左,正好抵消了宏观调控的阶段性成果。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