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连任就职演说誓言,美国要“把自由的火种撒播到世界最黑暗的角落”,美国的“最终目标”是要“结束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暴政”。布什还鼓励“暴政”国家的“民主改革人士”,说美国把他们看做是这些国家“今后的领导人”。布什的演说在国际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理想家们颂扬这是“新布什主义”的崇高理念,是“改变世界的宣
言”,为世界秩序“确立了新的道德标准”。还说,这“标志着美国将采取一种新的干涉主义方式”。
但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的一些主流媒体却认为,这是“充满野心的布什主义”,有太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十字军东征”式的宣言是“建立在危险的幻想上的,因而必将失败”。有些评论家还指出,布什“似乎是在给美国的扩张和政权更迭政策披上一件反暴政的外衣”;他“给自己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可以在必要时“想采取什么政策就采取什么政策”。
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呢?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美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美国民主党早就喊出了要“把自由与民主引向世界”的口号。1993年7月,克林顿总统在日本还说过,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目标的三大支柱之一,就是要促进各国的民主化。在布什的第一任期,布什和他身边人士也一再强调,“上帝”“召唤美国领导新世纪的自由事业”。可见这是美国一贯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这是布什总统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不得人心和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提出的,有其特定的需要和新的特征。
美国原指望打着“反恐”旗子可以号令天下,进行美国历史上新一轮战略扩张。它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主要是同“反恐”与“防扩散”相联系的。然而伊拉克战争的实践表明,这面旗子行不通,或者说不够用,实际上成了“皇帝的新衣”,后来不得不改口说,“一个没有萨达姆的世界更安全”,强调推翻暴政的必要。现在布什提出要“把自由的火种撒播到世界最黑暗的角落”和推翻“暴政”,显然是他在新形势下的特殊需要,也是他第一任期的经验总结。
伊拉克战争只是这个经验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推行“天鹅绒革命”的正面经验,那也是“把自由的火种撒播到世界最黑暗的角落”。
布什演说“新的特征”就在于,现在美国手里实际上握有两面旗子,一面是“反恐大旗”,一面是“自由大旗”(也可说是“天鹅绒革命”大旗),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这对于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理想家们来说,岂不美哉。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往往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美国这面“自由大旗”在世界上已挥舞了几乎一个历史时期,不管如何装饰,迟早都会被更多的人识破。(外交笔会时评小组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