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频频“出事”损失超出想象 暴露内控漏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 14:03 经济参考报 | |||||||||
从中航油到中储棉,再到中行“高山案” 专家指出,加快内控制度建设有效约束拥有权力者是当务之急 自去年年底以来,国有资产接连陷入了巨亏的噩梦。先有中航油在石油衍生商品交易中浮现出40多亿元损失,再有中储棉为追逐暴利被套造成10亿元的亏
“这类恶性事件的一再出现,和企业内控制度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这一制度的不完善,从而不能很好地约束拥有权力者,也不能有效地来度量、规避和分散风险。”有专家这样评论。 国企“管家”严肃表态 近日,在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央企的内控制度无疑成了谈论颇多的一个话题,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数几提出要建立这一制度。 “今年,中央企业要加强重大投资决策的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从事期货、外汇炒卖、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以及对外收购兼并和担保等资本运营活动,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严格控制财务风险。”李荣融这样强调。 中航油等事件在国内外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在分析其原因时,李荣融说,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或已有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制度不落实、执行不得力的现象比较突出。 国资委研究室一位官员说,央企的内控制度原来也曾经提起过,但是在工作报告中把它摆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这还是第一次。 1月31日,中国银监会就中国银行“高山案”首次公开表态。银监会表示,中国银行近期发生的案件暴露了中行在经营性分支机构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要求中行加强管理,防范案件风险。 显然,国资委和银监会的如此举动,都是要对最近国有资产的接连巨亏紧急“刹车”,同时也力避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 资产损失“超出想象” “中航油事件、中储棉事件以及中行‘高山案’只不过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已,国企潜藏在水下的问题也许更多。”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这样说。 此前,国资委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央企清产核资“检查风暴”,结果显示,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达3000多亿元。“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国资委的想象。” 在1月8日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年会上,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局长孟建民透露,在对去年的181家中央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进行突击检查后发现,中央企业在清产核资工作中不仅遗漏甚多,甚至弄虚作假,其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令人担忧。孟建民说,这181家中央企业中,40家企业总资产损失超过10%,另有40家企业总资产损失超过了20%。这些企业既没有达到做强也没有达到做大的目标。 去年,银监会共派出检查人员5236人,对四大银行总行及其营业部、各省分行和部分二级分行等988个营业性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最终,银监会对157家违规机构和1841名违规人员进行了处理。 1月24日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总结说,企业领导人借重组改制、产权交易、资本运营之机,转移、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合法权益受损害,已经成为纪检监察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内控制度首先要约束权力者 “建立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率、保护财产安全、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包明华说:“从近期发生的诸多案例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缺失,将导致对企业的管理者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上至经营者下至普通职工,应该在内控制度面前一律平等,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控制度首先要约束的对象就是拥有权力者。”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而李荣融表示,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可以规范权力运作,堵塞管理漏洞,减少腐败现象。 根据包明华的分析,在当前新一轮企业购并热潮中,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部分企业超出了原来主业范围,使投资风险加大。同时,随着经营范围、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也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风险、国外股权内在价值的评估风险、购并以后的经营管理风险和价格等诸多的市场风险。 包明华表示,现在还有不少国有企业把原来老国企的弊端复制到了现在的制度中,越权决策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就使得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来度量、规避、对冲和分散风险。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真正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和决策制度、以及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都将陆续到位,企业防御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