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污风暴”席卷股市司法介入凛冽程度明显
据新华社电 1月28日,利嘉股份总经理陈翔被捕,这使得开年以来还不到一个月就落马的上市公司高管人数蹿至11个,涉案公司达10家。如果从推倒第一张骨牌的1月12日算起,平均两天就有一个高管倒下。
市场考验股民耐心
股市严冬里刮起的这股“清污风暴”,因为司法机关的介入,凛冽程度明显超过以往。高管纷纷落马、公司丑闻频暴。市场在考验股民耐心的同时,更考验着监管部门的能力与智慧。接连刮起的监管风暴,让严冬的股市更显萧瑟和惶恐:股价接连穿底、股市持续阴跌。有人选择用“脚”投票,有人担心股市崩盘。甚至有调查机构说,四成投资者借降税之机出逃。
违法犯罪事实非一日之寒
翻阅落马高管的“病历卡”,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违法犯罪事实远非一日之寒。倒腾箱包起家的张晨在入主开开实业前,就利用关联交易套走了中深彩大量资金。2002年入主开开实业后,又通过第一大股东开开集团与上海和康、上海九豫、上海怡邦签定股份转让及托管协议,使开开实业数亿元国有资产落入个人囊中。山东巨力的发病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知情人士称,1998年至1999年,公司向职工集资几千万元炒股,结果巨额亏损。为解决集资压力,2003年被迫引进盛邦投资做大股东。盛邦入主后发现资金黑洞,遂向监管部门出示了证据。2004年初,证监会决定对山东巨力立案调查,最终发现了其骗取募集资金的行为。东北高速自1999年上市以来就闹剧不断:先是2000年董事会将管理层就地免职,两大股东水火不容。其后,在有关部门的责令整改下,重新坐到一起的两大股东各行其是。有消息称,2004年初,曾任职于东北高速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出走国外,但董事长张晓光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资本市场面临制度性变革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部经理吴淑琨说,市场开年就刮“清污风暴”,一是距离证券业对外资开放时间越来越近,国内金融机构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二是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等诸多体制性问题面临突破,这些改革需要一个平台,而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资本市场的身上;三是我国资本市场正面临结构性矛盾突破和制度性变革阶段,必须解决以上问题,给市场一个明确预期。
[观点]四大因素促成 高管变成巨贪
在上有监管层、内有监事会、外有独立董事的多重监督下,是谁激活了高管们贪婪的癌细胞,又是什么能让问题高管长期游离于监督者的视野之外?综观市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1、国内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往往都是地方政府。高管们的背后,自然都拖着政府长长的影子:东北高速董事长张晓光,长期担任黑龙江省交通系统的领导;利嘉股份总经理陈翔曾在福建省委办公厅工作。2、“人权”的政府化,必然导致“事权”的非市场化。2002年底,山东潍城区政府发不出工资,向山东巨力借款数百万元,至今未还;巨力所在的街道办也曾借款300万元。据已公开的财务报表,山东巨力因当地修路、建公园等发生的摊派资金就达3000多万元。3、制度设计缺陷,内控机制成为“内部人的控制”。监事会成员多为公司职工,下级“监督”上级,监事会自然就成了“橡皮图章”。独立董事因为需要控股股东提名聘任,为流通股东谋利益者很难获得“青睐”,其为“花瓶”命运在所难免。政府任命高管、高管任命监督者、监督者监督高管,最后形成“狗咬尾巴”式的怪圈。4、违规成本太低,司法滞后不力。创维黄宏生挪用资金,香港廉政公署予以拘捕。而内地违规犯法的高管们,多数以谴责罚款了事。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被证监会正式作出处罚决定或由公安机关立案的,涉及上市公司31家、高管200名。其中,触犯刑法的仅20人,其余180人受到包括警告、市场禁入或3万元至50万元的罚款。难怪有学者称,过低的违规成本和高额的违规回报,“激发”违规者前赴后继,铤而走险,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辛华)(栩/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