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及政策取向
大势观察朱敏
去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带动重化工业超常发展引发的,因而可以认为本轮经济增长是有实质性的需求支撑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一个市场化、
自发性的行为,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消失,由加入WTO及制造业转移引发的出口高增长今年也有望继续得到维持,今年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非常充足。但去年部分行业投资膨胀和物价的过快上涨引发了政府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宏观调控的基调很难改变,但在政策力度上可能会进一步趋于温和,同时在操作方式上以结构调整为主,以防止紧缩局面的重新抬头和应对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
今年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
动力依然非常强劲
去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是由一系列市场化因素促成的,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稳定性日趋增强,自主增长机制开始逐步形成,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了对汽车、住房、电子通讯产品的旺盛需求,而这些产品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其对上游钢铁、电子、建材、化工、机械行业形成了强有力的拉动,促使中国出现了一大批高增长的“产业族群”;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既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也加速了大量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进程;WTO效应进一步显现,中国巨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使得国际资本纷至沓来,“世界工厂”将成为现实,这些长期性的积极因素在今年将继续发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整体经济向上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从经济增长周期看,目前经济仍然处在扩张期阶段,宏观调控只是烫平了经济波动幅度,而不会改变经济周期的固有运行规律,从目前情况来看,投资增速还处于高位,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本轮经济高增长主要是由投资需求拉动,而投资需求又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重化工业的特点是投资规模比较大,投资周期比较长,一般需求4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目前中国的在建项目超过7万个,在建规模超过17万亿,相当于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量,因此今年的投资增速仍将高位运行,不会很快滑落。
今年出口将继续稳步增长,
进出口贸易有望继续保持顺差
从进出口的基本面分析,我国出口增长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在于目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都使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而WTO又为中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扫清了政策障碍,这给中国的出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是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渐趋巩固,外资企业成为拉动出口快速增长的主力军,中国引进外资已经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2003年更是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流入外资最多的国家,在现有外资企业中,制造业占了7成,去年新批外资企业中,72%的企业和75%的金额继续投向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通用和专用设备领域,集群化投资的特征明显。外资向中国制造业集中的结果,使得中国制造加工业日益融入全球生产和营销的分工体系,产品因此而出现大规模跨国流动,成为世界贸易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只要外资继续向中国制造业投资的趋势不变,中国出口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最后则是WTO对出口的刺激作用将长期存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WTO的规则要求,执行了与其他主要贸易国家相同的贸易规则,给予他国以透明稳定的贸易环境预期,同时享有了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例如在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比较利益,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从中央到地方都实施了一系列对外贸易促进措施与政策,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成长。
从进口情况看,预计今年不大可能出现去年年初的逆差局面,进口增速将会有所回落,因为目前国家宏观调控已经初见成效,部分过热行业的投资增速已稳步回落,进口需求的增长步伐将随之而放慢,下半年矿砂、钢材等进口增速明显回落,在强力控制信贷和土地供给的措施作用下,经济降温的迹象已经出现。
再次是国际市场大宗原料价格出现回落趋势,有利于我国减少进口支出,以石油为例,继2004年10月25日纽约石油市场出现每桶55.57美元的油价高峰后,两周后纽约市场的石油价格比最高峰下降了15%,伦敦市场的价格下降了17%,由于欧佩克组织不断增产,发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稳定,不断上涨的世界石油价格在去年冬季出现了明显下滑趋势。
但2005年我国进口也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最突出的就是2005年以后,我国主要产业的过渡期将到期,市场开放水平将达到承诺的终点,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5年我国关税总水平将降至10.1%,其中工业品平均关税降到9.3%,农产品降到15.6%;所有非关税措施都将取消;银行、证券、保险、分销等重要服务部门所享受的过渡期将逐步结束,2005年后建筑、旅游、运输等行业也将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这些行业能否有效抵御外国产品的冲击现在还很难说。
宏观调控仍将是今年政策的主基调,但操作方式上将趋向于结构调整
去年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以来,部分过热行业投资明显降温,大部分原材料及生产资料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宏观调控成效明显;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矛盾的一面,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局面并未有根本缓解,三季度以来CPI连续数月居高不下,同时钢材价格也在7月份开始出现明显反弹,这种情况下,对于今年的宏观政策取向出现了很多争论,一方主张今年应继续实行紧缩政策,调控的重点是继续防反弹,另一方主张今年的调控力度应该适当放松,甚至应把重点放在防通货紧缩上。我个人认为,我国经济已经明显进入了中周期的扩张期,市场要求今年经济较快增长的内在冲动非常强烈,即使宏观政策继续偏紧,今年经济也不大可能大幅回落,倒是目前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引发了管理层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如果PPI向CPI传导,物价将在成本推动下重新步入上涨通道,甚至从食品、能源向其他领域扩散,不久前央行的加息行为也被普遍认为是管理层向市场发出的一个明显信号,从政策的连续性和目前经济所处阶段来看,今年宏观政策大幅放宽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仍将是今年政策的主基调,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则需要相机行事。目前大多数消费品仍然供大于求,而生产资料的供求矛盾却相对较大,需求仍然比较旺盛,去年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4%,是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2%,工业品出厂价格一般被认为是消费物价的先导指标,但2003年以来,二者走势的背离越来越明显,成本推动型的PPI向CPI的传导迟早会发生,这就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消费需求也出现明显增长,从而消费品价格顺势上升,消费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由此得到释放。另一种可能是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而消费需求受制于收入没有明显增长,消费品生产成本得不到释放,一些生产企业可能面临亏损和关闭,进而引起产品和资金的流转不畅,并向上游产业蔓延,就会重新出现通货紧缩,甚至引起“硬着陆”,因而管理层在具体的政策操作上力度不宜过大,需要从改善投资结构入手,切实改变投资率过高的状况,同时积极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引导消费需求逐步增加。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