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钧
《汉武大帝》作为央视新年压轴大戏,播出前似不见多少炒作造势,却以其翔实、古朴与大气赢得观众,开创历史剧收视之新高。该剧着力刻画了汉武帝刘彻主政后,政治上继承景帝政策,削弱诸侯势力、强化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思想上采纳董仲舒建议,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号令天下;经济上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活跃
市场、平稳物价;军事上一改委屈求全的“和亲”政策,任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反击凶奴;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在位54年将汉朝推至鼎盛的全过程。
刘彻对孔子学说褒奖有加、奉为圭臬,将思想文化“定于一尊”,一举开创此后两千余年我国以儒学为正宗的局面;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融为一体,形成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千载传承的封建神学体系。但汉武帝确立的这种“定于一尊”的思想体系,历史上却并非无人非议,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挑战最著名者当为明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李贽1527-1605,号卓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一生命运多舛。他于1552年25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在当地做了二十多年小官。1577年50岁始升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3岁时辞官离职,到湖北黄安与耿定理共同讲学。耿死后,移居麻城老潭芝佛院,得到周思久等人关照。其所著《焚书》发表后,由于揭露了伪道学,被称为淫说异道。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李贽被赶出麻城,次年逃到北京通州马经纶家。第三年,被都察院左都御史温纯伙同都察院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奏劾下狱,后被迫自杀。
李贽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与革命性,在当时堪称“另类”,被后世冠以左派王学的代表人物。其实李贽并非完全反对孔子主张,而是厌恶程朱理学和伪道学,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用今天之言就是反对“本本主义”。他认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孔夫子固然十分伟大,但并不意味他的话句句是真理,没有商榷的余地。敢于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专制思想开火,正是作为思想家的李贽最伟大的地方。他还提出做人既要“自以为是”、又不能“自以为是”以及“男女同智”等观点,当然被统治者视为“异端邪说”,其著作《焚书》在明代曾两次遭烧毁。
文学上,李贽也持与传统理念大相径庭的见解,认为“天下之至文”并不在于字句、结构等外在形式上的成就,而在于是否出于“童心”。认为做人为文都要真诚,“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其“童心说”在当时条件下具有反复古、反道学的积极作用,今天看来也完全正确。李贽的杂文写得非常棒,见解精辟独到、文字痛快淋漓、警句脱口而出,且深入浅出、长于分析、善用民间俗语。故虽遭禁绝却屡禁不止,在民间广为流传。李贽还打破封建士大夫对通俗文学的一孔之见,大力推崇《水浒》、《说岳》、《西厢》等。
作为“反潮流”的勇士,李贽的遭遇与哥白尼、伽利略非常相似,都是封建统治者和卫道士的牺牲品。他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挑战“独尊儒学”的精神枷锁,拥有一种极大的思想勇气和毅力,可谓了不起的思想解放先躯者;他关于“童心说”的文学主张,矛头直指酸腐、靡丽的封建官场文风,今天依然具有足够的现实意义;他竭力推荐的通俗小说,已成为中华文学的瑰宝与经典、至今魅力不减……
今年是李贽逝世400周年,他的精神和思想无疑是值得纪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