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经营管理 > 正文
 

中资保险公司遭遇资本瓶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 11:16 证券市场周刊

  近日,新华人寿宣布成功发行13.5亿元次级债。这家曾经力争A股市场保险第一股的公司,最终不得不绕开资本市场,曲线救国。

  上市搁浅,保险公司的资金需求却一点也没有减少,因为他们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实力强大的外资保险公司。

  外敌环伺

  根据中国入世承诺,现已允许外资寿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业务,取消对设立外资保险机构的地域限制,设立合资保险经纪公司的外资股比可提高至51%。

  这则看似简单平常的公告其实寓意深远。它正式宣告:中国政府对本土保险业的3年保护期结束、土洋保险公司和睦相处的“蜜月期”也将烟消云散,伴之而来的是两者的近身肉搏。

  外资保险不但在质量上威胁中资保险,而且,在数量上已超过中资保险公司!

  据保监会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12月,共有4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75个营业机构(含筹建)。其中寿险公司23家,产险公司14家,再保险公司3家,另有5家外资保险中介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机构。其中12家机构是中国入世以来批准的。124家外国机构设立了187家代表处,而中资保险公司数量仅有77家。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已超过中资保险公司。

  “显然,外资保险公司扩张的步伐明显快于中资保险公司,这从外资保险公司今年频频开店的速度就能看出端倪。”业内人士评价说,取消外资保险公司开店的地域限制无疑更给其扩大市场份额带来便利。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外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7.1%;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2%。而同期,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只有23%;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只增长了6.5%。

  各方面数据显示,国内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和市场规范方面仍然相对薄弱,主要的中资人寿和非人寿保险公司商业化程度比较低,这种营运方式导致它们的财力普遍不足。同时,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首要关注点仍然是市场份额,而不是盈利能力。

  在销售队伍的建设上,中资公司在学习外资保险公司的一些做法时,更像是在“邯郸学步”,比如美国友邦推行的“代理人模式”,在一些中资保险公司引用过程中却变成了“人海战术”。

  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向《证券市场周刊》指出,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开放和发展,中国保险行业特别是寿险业将面临外资保险公司的巨大挑战。

  根据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08年中国寿险市场将成为全球第四大市场,同时中国寿险业将面临外资保险公司威胁中资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日益显著的价格压力、佣金率上升和渠道竞争导致客户流失以及保险产品多样化带来的风险等多方面的挑战。

  对这种冲击,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家驹指出,外资的策略很明显,就是先到大城市、有潜力的城市开展业务,能够立足之后再到其他地方扩张。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一直是外资的首选。

  正面交锋

  外资保险公司已经不再掩饰他们对国内市场的野心了,与中外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已无可避免。

  另一家著名战略咨询商波士顿咨询公司也给了中国寿险商们提出了警告:如果不立即改进业务运作,将面临被外国保险商淘汰出局的危险。

  虽然波士顿咨询极为看好中国寿险业的诱人“蛋糕”,但在它新出炉的报告中却苛刻地提醒:中国寿险市场面临外资保险公司主导的风险,中国寿险商未来必须采用专业化运作方式。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彭礼定预测说:“中国寿险业的强劲增长会持续下去,中国很可能会发展成世界最大的寿险市场。预计在未来5年内,每年的持续增长会维持在15%-25%的水平。”

  虎视眈眈的外资保险未来爆发的能量不可小觑。目前,中国的保险业已吸引了150亿元的外资资本:50亿元的直接、合资公司投资;大约100亿元的本地保险公司股份。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兑现,掌控雄厚资金的外资保险将在中国如鱼得水。

  对这种现状,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日前指出,目前保险市场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保险公司创新能力十分不足。他要求保险公司要根据社会需要,认真研究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产品、服务、制度等方面大胆创新。冯晓增还希望保险公司要十分注重专业技术的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队伍的建设。他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客户的成熟以及竞争的加剧,保险经营尤其是产险经营中,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将愈益显现,保险服务中的技术含量将愈益成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保险系主任张洪涛认为,外资保险来势汹汹,2005年随着市场的深度开放,中外资保险公司短兵相接在所难免。中资保险公司虽然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但外国保险公司高质量的服务方式和成熟的保险产品并不是中资公司简单地可以模仿得到的。从今年的态势上分析,似乎外资公司已从前些年立足未稳的观望中走出,开始进入扩张阶段。

  显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2004年的转型与调整,我国保险市场在未来几年中将从初级阶段走出,迎来一次全面的消费升级。而部分原有的旧格局中的规则将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精耕细作的营销方式、高效快捷的管理模式等为代表特征的新市场。从这个角度上看,中资保险公司必须加快调整步伐,为消费升级做好全面的准备。否则,在外资保险公司的蚕食下,中资保险公司的未来不容乐观。

  资本困境

  最近,标准普尔发布报告指出,面对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务,资本金不足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的瓶颈。

  根据入世协议,保险业成为中国金融业中开放最快、幅度最大的行业。面对外资的强大实力,中国保险业尽快做大做强的呼声高涨,但是资本金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保险企业的承保能力。

  标普报告指出,目前市场上的国有保险公司以及几个老牌的股份制公司,如人保、人寿、平安、太平洋虽然占据了中国寿险和非寿险95%左右的市场份额,但他们都面临着资本化程度偏低的问题。

  中国保险业虽然近年来增长强劲,市场监管也有所改进,但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国内主要的人寿和非人寿保险公司过去商业化程度比较低,这种营运方式所遗留的弱点导致它们的财力普遍薄弱。“中国主要的保险公司,以其紧绌的财力,假若没有外来的资金支持,是否能够成功地支撑目前的快速增长和变化尚属未知数。” 标普报告称。

  业内人士指出,标普对中国保险业资金缺口的预计是静态的,且并不大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保险业未来5年的资金缺口将超过1500亿元。国内的保险资金缺乏除了偿付能力不足造成的资金缺口外,还包括与外资保险公司市场竞争力差距角度衡量的资金。中资保险业的实收资金总计不到30亿美元,而国外一家中等规模的保险公司的资金就达数10亿美元。

  如何解决这一困扰中资保险公司的难题?寻寻觅觅,除了“增加资本金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上市”外,难得良策。

  然而,上市却成为了中资保险公司更难逾越的一道坎。

  尽管国内保险三大巨头已经登陆国际资本市场,但国内众多保险公司还是难以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其资本金难题。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将成为保险第一股的新华人寿为例,其上市之旅可谓是一波三折,唏嘘感叹。在诸多情况影响下,新华人寿迟迟难以发行,最后不得不选择了发行次级债的方式解决燃眉之急。

  外资保险主打“特色”牌

  外 资保险显然是有备而来,而且直接进攻中资保险的软肋:在产品创新上大做文章,主打特色牌。

  近日,国内惟一一家专注于投连险产品的瑞泰人寿推出新一代投连险产品——稳健人生。

  对此,瑞泰人寿总裁曾冬漉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区别于其他传统保险公司,继承母公司核心理念的瑞泰人寿将在北京地区开展长期储蓄投资业务,而主打产品就是国际规范化的投资连接险。

  她说,该产品将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集投资、储蓄、保险于一体的全方位平台,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状态和投资者自身需求,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风险保障系数和投资额度。这就是说,在其投资账户下,设成长、平衡、稳健型三个不同风险等级的投资回报账户,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投资目标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灵活地投资于上述任一账户,也可以将保险费分散投资于各个账户。

  “很多保险公司是所有产品都有,而瑞泰可能更像专卖店,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做,而是集中做长期储蓄投资。”曾冬漉一再强调。

  曾冬漉信心十足。她表示,瑞泰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敢于在进入中国市场伊始,就大力推广这种对国人而言相对陌生的新鲜事物,是和其母公司瑞典斯堪的亚保险公司密切相连的。斯堪的亚作为北欧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是国际长期投资储蓄市场储蓄业务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所以,瑞泰人寿公司开业后,将着力推广其全球擅长的长期投资储蓄解决方案。

  对于国人而言,陌生的“长期储蓄投资”理念是否能接受,曾冬漉还是充满信心的,“我们不用自己的投资队伍而是与专业的投资基金合作,就是为了让客户放心。”

  无独有偶,《证券市场周刊》了解到的情况表明,各大外资保险公司也纷纷祭出特色大餐:英国保诚集团也在最近公布了其在中国推出的理财教育项目的初步执行情况。该项目着眼于帮助中国妇女更好地规划一生的金融需求。自今年6月保诚集团与北京市总工会联合推出该项目以来,已有来自200多家国有企业的近千名女职工参加了该项理财教育;中意人寿推出老年产品;中宏人寿则将“自动增额权益”首次引入我国寿险市场。

  过去,一张保单生效后,年交多少保费及获得保障的程度都是固定的。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率先在京沪穗三地推出一种附加在主险产品上的“自动增额权益(IPO)”,使投保人可以随收入提高逐年增交小额保费,及时弥补未来保障的不足。

  据《证券市场周刊》了解,IPO是保单附加的一种权益。人们在购买该公司主寿险时可自动获得这种权益;每年,投保人经确认使用该权益、并选择按一定比例(5%或10%)增交保费后,其主险保单利益包括身故保障、生存现金、红利等都将以相应比例自动递增。这样,投保人获得的保障增额部分就免去了核保等繁杂手续。IPO作为海外成熟运用的理念,在亚太地区已被证明对提高保险公司续保率及代理人的留存率贡献很大。

  “对本土保险业的冲击还不仅仅来自于市场的抢夺,更来自于产品的创新。特别是外资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能力强,管理经营丰富,这也是中资保险公司需要应对的最大挑战。”中山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申曙光指出。

  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大事记

  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通过了中国入世的法律文件。

  2001年11月22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了 “加入WTO中国保险对外承诺”。这使得保险业成为入世后第一个公布入世承诺的行业。其中包括“合作伙伴不再有限制,入世后3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再保险、财产险、团体险、健康险等市场全面开放”等重要内容。

  2002年2月1日,《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

  2002年5月,华泰财产保险公司宣布,经过一年多的谈判,美国ACE集团旗下的3家保险公司斥资1.5亿美元,通过股权受让获得了华泰22.13%的股权,成为华泰的大股东之一。

  2002年6月,京城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友邦保险公司闪亮登场。

  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正通过,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法对原保险法的33条规定进行了修改,并新增6条规定,体现了对国际准则的尊重和对国际惯例的认同。

  2003年,《再保险公司设立规定》颁布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三大国际再保险巨头——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通用再保险相继在华申请综合再保险公司牌照,并获得中国保监会的批准。

  2004年1月,中国保监会对《外资保险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于3月1日起实施。

  2004年5月,被外资保险公司视为“基本法”之一的《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出台,《细则》对2002年2月1日实施的《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未予明确但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补充和细化。

  2004年10月,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正式开业。这是中国保监会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中国保监会引入外资农险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保险试点进程中的一环。

  2004年12月11日,保监会发布公告,允许外资寿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业务,取消对设立外资保险机构的地域限制,设立合资保险经纪的外资股比可至51%。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资保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