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股市三人行] 高管“落马”的价值所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9日 10:00 上海证券报

    主持人:记者 李导

    嘉宾: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周到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部经理 吴淑琨

    主持人:昨天沪市上市公司利嘉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发公告称其总经理陈翔因涉嫌合同诈骗被捕,这是今年以来第10个被抓的上市公司高管。按照这个速度,几乎3天不到就有一个高管被抓。在我的印象里,对上市公司监管动这样大的真格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吴:我认为,现在监管层之所以对上市公司"下重手",和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外患是面对WTO承诺中的证券业开放时间表,国际金融巨头的进场将使国内金融机构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内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诸多体制性问题面临突破,如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商业银行改革、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等。这些体制性改革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无疑就历史性地落到了资本市场的头上;二是中国资本市场正面临结构性矛盾突破和制度性变革阶段。如果这些问题不得到解决,或者说没有给市场明确的预期,那么资本市场将不可能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

    主持人:为什么在2005年年初,大盘极度低迷、市场矛盾重重的危局中,监管方面会出重拳狠狠砸向上市公司高管呢?

    吴:尽管现在市道低迷,但如果公司治理的隐患不解决、不整治,那么等到大盘好的时候,这些问题再暴露对于大盘的杀伤力就更大了。

    国际化、规范化和市场化是现在和将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根本大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先把市场打扫得干净些。现在监管层加大监管力度,目的也就是把市场打扫得更干净,这对市场的长远发展肯定是有利的,当然这也将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的两极分化。可以预言,2005年一个重要的市场特点就是绩差股、问题股将继续加快下跌。当然,那些违规公司的投资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血本无归,这只能是市场完善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成本。需要强调的是,从监管的角度讲,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监管层需要大大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一是监管体系的科学化和及时性;二是大大提高处罚力度。处罚要侧重个人,而不是公司,而罚款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资金来源之一。主持人:证券市场的基石是上市公司,而高管又是基石的"CPU"。现在"CPU"频频出错。投资者不免有些担心,自己手中的股票不知道哪一天也会遇到高管"落马"的事,这岂不是可怕?

    周:上市公司高管也是人,人哪有不犯错的,所以高管被抓并不奇怪。早在1995、1996年,就有当时的双鹿电器(今白猫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世杰、总经理陈德忠因贪污而先后被判刑。我认为,近期高管集中"落马",更多体现的是它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上市公司属性。随着上市公司数量增多、规模扩大,高管犯罪案例增多并不是件很意外的事情。在当前"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司法部门执法时,不会也没有必要考虑给上市公司高管网开一面。另外,我认为,近期上市公司高管"落马"案例的集中曝光,也存在着一定的偶然因素。

    主持人:什么偶然的因素?

    周:过去不是没有公司高管犯罪,也可能高管犯罪的并不比现在少,但可能被发现的少,或者受惩处的少,因此大家会感觉现在特别多。

    主持人:是的,过去也经常有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甚至犯罪的事情披露,但最终绝大部分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边是交易所谴责公告频频,另一边是上市公司高管违规不断的现象成为市场一种畸形的时尚。

    吴:上市公司高管违规,除了极个别属个人犯法外,绝大多数属职务行为。这里有个不完全统计,2004年被证监会正式作出处罚决定或由公安机关立案的,涉及上市公司有31家,而涉及的高管有200名,其中触犯刑法的有20人,其余180人受到处罚绝大多数是由于虚假信息披露,而且数额特别巨大,几千万,甚至数亿元的利润或资产虚构,而他们所受到的惩罚只是区区的警告、市场禁入、3至50万元的罚款。而且有的时间可追溯到9年前,现在才知道这些丑闻,而损失早已成为了现实,这就是欺骗。在过去的监管制度下,上市公司或高管违规的机会成本几乎为零。面对一个个事后的黑洞,还能希望投资者剩下多少信心呢?而如此低的违规成本和高额回报,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肯定会"激发"人的违规或违法欲望。

    周:一方面是违法成本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个人希望能更快地完成原始积累,在巨大的诱惑和低廉的犯罪成本面前,不少公司高管会选择挺身而出,以身试法。因此,需要尽快完善公司治理,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完善和监管、执法力度,才能进一步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主持人:这样看来,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是大势所趋。问题是,我们现在已经付出了这么多惨痛的代价,这些公司治理风险的频频发生,又对市场造成重创,会不会吓跑本已脆弱不堪的投资者呢?

    周:我认为,我们不要低估投资者的学习能力和市场的纠错机制。或许市场在短时期内会错误理解这种信号,但很快就会发现,强化监管对市场而言是好事,并非坏事。而且试想一下,让这些违法、违规者继续逍遥,最终受损的会是谁呢?当然,监管方面也会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但在不危及市场生存的情况下,我们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吴:清理、整顿、强化监管只是推进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第一步。如果不走这一步,这一进程恐怕永远都不能完成。强化监管后总比不监管更具有投资价值。出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问题,后续的处罚及改进措施跟不上,那就会变成一种不能承受之重了。具有上百年历史的美国股市不也出了"安然事件"吗?这一事件出来后,美国证监委很快就作出反应,在处罚的同时,加快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推进了公司治理制度建设,这才是问题出现后的价值所在。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高管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