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年长三角经济前瞻(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 14:15 中国化工网

    ——2005年,阻滞长三角发展的“四道坎”

    长三角在一体化征程中渐入佳境。但如果细细思量,人们会发现,在科学、协调发展成为宏观政策诉求和微观监督指标的2005年,资源坎、结构坎、制度坎、外部挤压坎,横亘在长三角一体化道路上,留待跨越。这些必将对长三角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促使长三角经济发展进入大调整阶段。

    一是资源坎。2004年,地荒、电荒、运荒“三荒”给长三角区域敲响了警钟;2005年,此“三荒”压力非但不会减轻,水荒和技工荒的警钟又将在长三角上空空前敲响,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承载力和自然承载力都在下降。错峰用电、避峰让电、拉闸限电等“新兴词汇”对于长三角而言已屡见不鲜,从春季到冬季,缺电的压力一直存在。我国最大的区域电网华东电网饱受缺电之苦,仅2004年前5个月,全网拉限电总量就已经超过56亿千瓦时,接近上年全年拉限电的总量,达到历史之最。华东电网的有关人士预计,2005年长三角地区“电荒”依旧,电力缺口会更大。

    趋于极限的土地供给和工业、建设用地的无限需求,在2004年末国务院已出台严格保护耕地政策、并将土地保护正式作为基层官员考核指标的“土地新政”下,长三角区域的“地荒”在2005年将进一步放大。在眼下长三角地区的卫星遥感照片中,“星罗棋布”的不再是湖泊而是开发区,大规模的高强度开发建设,使得这里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水资源危机正在成为制约长三角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因素。因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争水”现实,考验着长三角未来。长三角经济核心区太湖流域,按经济社会发达程度测算,是全球第19大经济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近5000美元,然而这里污水排放量每年达53亿吨,流域内人均至少可以分摊100吨污水。“吴越多污水、缺好水”的困局日益严重。据水利部门调查,太湖流域有近一半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合格,上海市有2/3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合格。上海、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一些城市,均不得不实施或规划从长江、钱塘江跨流域调水。可以预见,注重水资源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量水而行”,“长三角制造”不能“出口淡水、引进污染”的现实需求,在2005年将变得更为迫切。

    在人力资源方面,长三角不缺低端产业工人,但技术工人却“比电荒更荒”。在能耗、环保、用地等指标考核越来越严,长三角产业面临升级的背景下,江苏、浙江制造业发达地区的技工稀缺的压力会更大,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本将有较大幅度提高。

    “资源坎”意味着长三角制造的成本将呈上升趋势,那种以牺牲环境、压榨人力为代价的畸形“比较优势”将较以前大大削弱。

    二是结构坎。虽是中国工业的发达地区,但长三角区域二产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大量低层次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离新型工业化还有不小的距离,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均亟须提升。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与浙江的杭嘉湖地区,算是长三角的工业发达地区,但产业同质化程度很高。杭嘉湖地区和江苏的盛泽均以纺制品和皮革制品闻名全球。由于需要漂洗、染色,这里每生产1吨布匹大约耗水20余吨,而在制革流程中,一家普通工艺水平的中型企业,加工1吨生猪皮的耗水量在80吨左右,为欧盟国家的6至8倍。更严重的是,制革污染是重点污染源。中央科学发展的宏观诉求必然导致微观变革,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官员们已深刻反省:“必须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来统筹全地区的发展。”这其中透露的信息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与质量、发展速度与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的一面,必须得到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比此前加快。无论是政策指引还是市场指引层面,技改很可能会成为2005年长三角地区企业的中心任务。

    三是制度坎。

    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路径是先难后易,“能做的基本上已做,或者已规划要做,接下来的就是难啃的骨头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联合办公室人士说,以行政区分割为特征的制度性矛盾,是实现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障碍。

    目前,长三角地区所呈现的区域不稳定性、行政不对称性、目标不确定性,区域一体化层次还不高的根本原因在制度与体制。正如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陈宣庆分析说,现行的体制是行政经济区管理模式,这与区域经济合作对体制的内在要求是矛盾的。正因此,关于长三角城市间恶性竞争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吸引外资方面竞相压价的杂音至今仍不绝于闻。观察人士甚至认为,错综复杂的行政屏障和利益冲突,使得人们应该怀疑“长三角是在一体化还是在碎片化”?“一体化更多是口头的,碎片化则是现实的。”有学者指出,每当面临利益碰撞时,江浙沪之间无不是碎片化的现实击破了一体化的愿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必须迈过“合作的一中心模式与多中心模式之争”这道坎了。

    四是外部挤压坎。

    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在面临内部性障碍的同时,还受到外部性挤压:与“泛珠三角”等其他区域的竞争。2004年6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高调推出。因为“发展势头比不上长三角,竞争压力加大,必须高度重视”的广东联手港、澳,捎上云、挂、滇、黔等8省区,构建“9+2”的全新格局。目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基本上是“华南虎”与“长江龙”双雄争辉的时代,此消彼长。在“泛珠”格局中,地区差异大,发展水平差距大,互补性强,不谈谁是龙头,不凸显一地的中心地位,构建的是不同体制框架和发展水平上的自由结合、不论高下的多维网状模式;而长三角同质化倾向明显,发展水平相当,但在一体化模式上却从一开始就在朝着中心辐射型的发展方向走。这对长三角触动不小、压力不小。能否应对、化解“泛珠”压力,对于长三角2005年的扩容前程将影响深重。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长三角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