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夏斌:应警惕出现信贷紧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 11:46 上海证券报

    央行所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基本取向是稳中偏紧。今年应关注的不是货币供应,而是可能出现的信贷紧缩

    今年的货币政策和信贷趋势是市场极其关注的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他表示,2005年央行所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基本取向是稳中偏紧。但他同时认为,今年令人担忧的不是货币供应,而是信贷紧缩。

    货币政策不会松动

    夏斌说,央行出于对M2/GDP高比例的担心,出于对在建投资规模偏大和投资压力仍然较大的担心,出于对2005年物价传递效应的强烈预期,为了体现其调控的前瞻性,货币政策肯定不会松动。

    在去年第3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已把一系列物价指标都罗列出来,并指出尽管10月份CPI累计同比上涨4.1%,但原材料购进价格已连续两年上涨,工业品价格、房地产价格、平均劳动报酬、企业商品价格都在上升,这一切意味2005年的货币政策绝不会松动。

    谈到货币政策,夏斌认为"稳健"二字不是经济学中的概念。经济学上的"扩张"和"收缩"二词没有贬义。某年的货币政策是紧是松,关键要看具体的数字指标,要与上一年比,与前几年比,是扩张的、收缩的、中性的政策,自然不言自明。

    夏斌曾在去年11月间预测,2004年全年人民币贷款预期2.2至2.3万亿元,2005年央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目标应该在2.3至2.5万亿元,增长幅度为14%左右。这一增长速度相对于2002年的16.9%、2003年的21.1%和2004年的14.5%来说,不能说是偏松的货币政策。事后央行公布的信贷计划指标证实了夏斌的判断,2004年2.26万亿元,2005年为2.5万亿元,增长14.1%。

    不应高估货币政策作用

    夏斌进一步分析,鉴于目前汇率制度的安排,央行货币供应的压力确实很大。但就货币政策而言,区分货币和信贷两个不同的概念至关重要。从全国银行资产负债表看来,货币供应是银行的负债,贷款是银行的资产;与实体经济发生关系,与经济冷与热直接相关的指标是贷款。2004年底,全国宽口径的货币供应量为25.3万亿,全国银行贷款是18.9万亿,两者相差6.4万亿。这6.4万亿除去国债项目资金外,大部分表现为外汇储备。这部分资金占用应该说与中国的GDP增长、中国的实体经济基本没关系。

    夏斌认为,过去大多数商业银行不讲稳健经营,盲目扩张,只要有存款就放贷款,资本金不够也照放。现中国已入世,金融监管明显加强。今年银监会已明确要求,2006年底各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现在距此目标仅剩两年,而目前在全国约130家银行中,达标银行仅22家。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如果要求全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再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断言,年初央行公布的2005年信贷规模2.5万亿肯定达不成,也许与2004年持平,为2.3万亿元左右,仅增长13%。那么如果2005年全年PPI保守估计为5%,则实际信贷增长仅8%。

    因此,夏斌认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关系是互为作用。如果今年金融监管政策加大力度,而资本市场和社会融资格局又没有大的起色,那么,对信贷规模的调控而言,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也许不会非常明显。因此,不要高估货币政策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意义不大

    至于问到市场上盛传央行又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问题,夏斌认为,市场上总体流动性偏多确实是个事实,但偏多的流动性能否转化为贷款,目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监管的力度。如果力度确实加强,而且监管目标必须达到,2005年可能又会出现上世纪90年代末的货币松、信贷紧的现象。货币供应松,过多的货币只能流入货币市场。

    夏斌认为,此时如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宏观经济变量上的调控意义,只是财务变量上的调整意义。即目前货币市场利率约3%,法定准备金率约为2%。全国扣除流通中现金后,现在存款货币有23万亿元,如果存款准备金率再提高一个百分点,只是涉及约23亿元利息收入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不同分配而已。

    他表示,当今中国银行业处在改革艰难时期,而中国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扭曲的很多复杂现象,已远远不是西方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一些理论所能概括的。转轨中的情况很复杂,稍不慎的政策举动,会对经济运行带来很大的冲击。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信贷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