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税合并:外企更担心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09:02 中国经济时报 | |||||||||
华以淮 随着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已成为业内外人士关注的热点。 近日来,我收到很多关于两税合并的研讨会的邀请函,有的声称,从2001年开始已
花了近万元的会议费,我也去上海参加了两天这样的研讨会。在这两天的会议中,主办者邀请了国家税务总局的官员、大学教授,还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税务经理与我们这些外企的财务负责人一起探讨两税合并。 总的来说,我知道了一些两税合并的大概方向,但具体对现有外资企业会有多大影响,则不很明朗,听说,两税合并后会给现有外资企业留有一个过渡期,至于怎么过渡,以及过渡期有多长,官员和专家们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信息。 作为外企的财务负责人,对于两税合并这样的重要信息,首先要做的,当然是与总部进行沟通。 总部果然对这一信息非常重视,指示我们进一步收集国内的税务信息,并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顾问进行联系。最后我们付了一笔不小的咨询费,让税务顾问给我们出了一份咨询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的税务环境和两税合并的展望,引用了很多法律法规的条文,似乎为了证明他们是多么精通中国的税法。 最后,他们建议我们向当地的税务部门申请一份当前的税收优惠的证明。我们不敢怠慢,立刻与当地的税务部门联系,说明了我们的目的和要求,并形成书面申请材料,盖上公章,由我亲自送到税务部门,表示我们希望能尽快拿下这一张证书。 税务部门办事效率也很高,一周后就打电话让我们去一趟。但主管局长说,他们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申请,也拿不定主意,就向上一级税务部门请示,上一级税务部门的答复是,暂时不能出这样的证明,而且即使现在出了这样的证明,两税合并以后,肯定还得执行新的税法,地方税务部门出的证明不能违抗国家所得税法。结果我们忙了半天,一无所获。 我们的公司是一家来自欧洲的生产型企业,经营期限超过十年,目前还未进入获利年度,还没有开始享受两免三减半,所以我们对两税合并这个问题很敏感。 从我们集团的布局来看,中国工厂的产量已经达到集团销量的60%,并且以后还要把更多的订单拿到中国来生产。目前,集团总部只是把中国的工厂当作生产基地,以后集团可能还会把中国建成物流中心,产品完工之后直接从中国运往世界各地的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再销给客户。物流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转移定价,而转移定价的制定将直接影响集团的利润布局。集团在设计利润布局的时候,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当然是各个国家的税收政策,包括税率、优惠待遇和税收的稳定性等等。 因为这个重要问题,总部特地安排了一个会议,让我到总部去参会。在总部的一周,我向集团CFO和税务经理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税务政策和未来两税合并的有关信息。 在漫长的讨论过程中,让我们最感头痛的是,两税合并并无具体方案出台,我们不能确定到底两税会如何合并,以及对我们公司的影响会有多大。比如,如果两税合并后,对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税率和优惠政策加以保留,则我们根本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又假如,两税合并后,对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税率和优惠政策保留到2010年,2010年后将统一适用新的25%-28%的税率,那么我们就得考虑怎样在2010年之前好好运用税收政策问题。但这一切现在都无从谈起。 在总部的一周,我们多次提到为什么要到中国投资的问题。在总部,有人是反对来中国投资的,主要原因是,来中国投资会让总部的员工失业,这在人性化的欧洲社会,很是一个理由。 总的来说,我们集团来中国投资,主要是看重中国的廉价资源,包括很容易就能在附近买到的便宜的原材料,和很容易就能招到的熟练工人,而中国的工人工资平均只有欧洲的十分之一左右。 其次的因素包括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巨大的潜在市场。给我的感觉是,总部对两税合并很重视,但是并不会因为两税合并而对集团的规划和方向进行大的调整。 (作者为某跨国公司中国公司财务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