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勇
2004年9月,“一箱油穿越千里无人区”挑战活动中,由5辆捷达SDI柴油轿车组成的车队全部顺利完成挑战。其中,一辆已经行驶近30万公里里程的捷达SDI柴油轿车凭借一箱油行驶了1952公里的沙漠公路,获得了冠军。
随后一汽-大众举办了全国捷达SDI/宝来TDI出租车城市挑战赛,夺冠的一辆捷达SDI轿车在城市工况下行驶了1793公里。
2004年10月28日,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以下简称《限制》)。这个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了百公里消耗燃油的最高指标,对于到时没有达到标准的车辆将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从2005年7月1日起,国内销售的每一种新车型,都须向检测机构提交燃料消耗量的认证申请,达到法规标准才可上市销售。
三件表面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但是发生的时间如此靠近,不由得让人仔细寻味。三件事情的共同点就是节省燃油。企业要发展、政府要控制,就是消费者在油价见天涨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把价格问题放在次席,开始更多关注汽车的使用成本,理性消费的观念已经在中国汽车消费者中逐步形成。
在环境、政策、能耗、技术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发展柴油轿车技术势在必行。
追本溯源,中国车市经过最近几年轰轰烈烈的发展,保有量剧增,以往遥不可及的汽车文明已逐渐被中国消费者享有,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资本、人才实力与日俱增,个别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兼并、融资的手段进军国际汽车市场。虽然2004年年初以来的降价风潮曾经给各方的信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总体来说,一谈及中国汽车产业,基本上是歌舞升平、前景灿烂。对于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突显出来的能源、环保、社会等问题,虽然有人关注,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事实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由汽车高排量引起的燃油紧张和空气、水质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所以,限制燃油消耗成了目前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除了政策法规的限制,我们更要从技术上解决问题。
《限制》的出台意味着大排量的汽车将受到限制。因为,在同等车重下,大排量的车燃油消耗更难达到标准。因此,各方均对《限制》持欢迎态度,认为此举将大大限制高排放车辆的销售和发展,从而逐步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记者认为,要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仅靠一个强制限制是不够的。因此,除了对这些高油耗、高排放的车辆征收特别能源消耗税或者环境税外,还应该着重采用低耗能源或新技术能源。目前的一个共同观点是,新技术能源如氢动力是最好的选择,但我国目前缺乏关于新能源的相关法规,而且厂家推广新能源技术要达到完全使用状态尚需时日。因此,利用现有低耗能源如柴油技术成了惟一便捷的途径。
国内一些前瞻性的企业已经着重在柴油轿车领域开拓,相信不久后,以柴油技术为代表的中国低能源消耗车种将会有更好的前景。
可喜的是,国内一些紧盯汽车科技前沿的汽车企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早在3年前国内就诞生了第一辆柴油轿车———一汽-大众的捷达SDI,今年一汽-大众更是将国际同步科技水准的TDI技术引进、装备在宝来轿车上。与以往的理解不同,现在的柴油机技术在保持低油耗的同时排放大大降低。在90公里/时的状态下,捷达SDI百公里等速油耗仅为4.6升。不久前更创下了一箱油行驶1952公里的惊人纪录。而排量较高的宝来TDI百公里等速油耗仅为5.5升,和汽油发动机相比节省燃料将近一半,而且这两款轿车均达到了欧Ⅲ排放标准。总而言之,在油价不断攀升、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愈加增大的今天,采用柴油动力轿车不愧为上佳选择。
而且,国际上的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欧洲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措施,鼓励人们使用节省燃油的柴油车。政府通过调节燃油和车辆的税率,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例如,不少欧洲国家征收较高的燃油税,使得每加仑汽油的价格超过了4美元,其中,燃油税竟然相当于油价的75%。由此可见,国家政策的主导和限制使得柴油技术大行其道。目前,欧美国家的100%重型车、90%轻型车都采用柴油机,欧洲柴油轿车已占轿车年产量的32%,法国、西班牙等国更高达50%以上。欧洲各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也为了减轻对原油进口的依赖,减轻能源压力。
对于能源、污染压力比欧洲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国来说,推行柴油技术无疑是“多赢”的选择。当然,着重发展柴油机技术不仅需要民众、媒体的支持,更需要政策、法规的强力后援。无论如何大力发展柴油轿车,于国于民都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