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外经贸:在国际变局中寻求增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08:54 中国经济时报

  去年进出口贸易超预期增长

  国际贸易争端增多

  在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贸易形势好转的带动下,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超预期增长,但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日益增多。2005年,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
国、日本经济的回调有可能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进一步快速增长,但我国产品的外部需求依然强劲。

  我国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1万亿美元,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与上年大体相当。从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看,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呈“大进大出”格局,外贸进出口总值除1月份增长18%外,其余月份增速均超过27%。1-11月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383.8亿美元,同比增速达36.5%,不但超过2003全年的进出口规模,还提前6年实现了年度外贸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从贸易平衡的发展态势来看,2004年前4个月连续出现逆差,累计逆差达107.6亿美元,逆差持续月份之多、逆差额之高,是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的第一次;5月之后连续实现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使我国对外贸易在进入9月后实现总体贸易平衡由逆差转为顺差,前11个月累计贸易顺差208.4亿美元,增长5.7%。贸易平衡形势出现上述转折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口增速的变化。2004年前几个月,旺盛的国内需求拉动了对技术设备和能源原材料进口需求的上升,关税下调和配额进一步扩大也导致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其后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一些初级产品的进口增速在下半年明显回落,进口额增长与增速趋于合理水平。二是出口增速的变化。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复苏使我国出口额快速增加,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实现全面增长。

  但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日益增多。2004年前三季度,共有1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46起,涉案金额11.1亿美元,且涉案产品品种和金额呈上升趋势,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2005年,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还会有新动向,反补贴、特殊保障条款、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日益成为有关国家实施贸易保护、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手段,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也将明显增加,出口企业的劳动保护问题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平稳

  但仍存不利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平稳,但2005年存在不利因素,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值得关注。据统计,2004年1-11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291个,合同外资金额1350.3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75.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31%、34.36%、22.05%。截至2004年11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4568个,合同外资金额10781.6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90.23亿美元,预计2004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将突破600亿美元。

  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不利因素: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国际资金回流美国的可能性增加。二是为防止资金大量流出,美国新近出台了一些措施,如《本土投资法》,其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为5.25%,期限为一年,条件是将这些收益投资于美国。据摩根大通测算,该法案的实施将为美国带来超过4000亿美元的回流,其中就包括中国境内的外资。三是受国内经济某些过热行业投资回报率趋于下降的影响,外商下一步在华投资的进度有所放缓。

  为保证外资的稳定增长并更好地利用外资,国家将在以下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加大服务业、农业等落后行业领域的开放;二是引导外资到中西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进行投资;三是修改并完善相关法规,鼓励外资参与中国不良资产的重组与处置,加快中国金融风险的释放;四是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到中国投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五是加大政策倾斜,加快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速度;六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外企在国内上市。

  与此同时,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值得高度关注,这实际上是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信贷资金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统计表明,今年前三季度,相比于39.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和约487亿美元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外汇储备却大幅增加了1113亿美元。扣除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因素,可查的短期资本达到近600亿美元。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给中国经济带来相当风险:其一,人民币升值预期使短期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其导致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进一步扩大反过来又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因此热钱在顺差中的比例上升将给我国国际收支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其二,导致中国基础货币投放量的被动增长,加大监管层操控货币政策的难度;其三,目前相当一部分短期资本是由长期直接投资转入房地产等行业进行短期逐利,放大了经济泡沫。可以说,对短期资本加强监控将成为2005年监管层的工作重点。

  外汇储备超常增长

  疏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在短期资本流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超常增长,外汇储备的疏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04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5145亿美元,9个月新增1113亿美元,其中新增短期资本达587亿美元,占比达52.7%。目前外汇储备还呈加速增长态势,4-7月的外汇储备单月增加额分别为92亿、96亿、120亿和124亿美元。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央行被动吸入的大量短期外债,这给外汇储备的安全稳定性及管理提出了挑战。

  外汇储备的疏通管理问题因此日益突出,这方面的改革方向:一是加快外汇市场建设,逐步释放银行、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二是依次放松资金流出管制;三是逐步推进储备币种多元化策略;四是加快引进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外债增长有所放缓

  短期外债增长过快值得关注

  2004年下半年外债增长有所放缓,但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的增长过快问题仍是监控层的关注重点。据外管局的最新统计,截至2004年9月底,我国外债(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余额2232.73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96.39亿美元,上升15.31%。2004年1-9月,我国新借入外债1241.3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6.56亿美元,增幅高达71.27%。与2004年6月底相比,外债迅猛增长的势头有所控制,其中外资银行外债余额减少较为明显。截至2004年9月底,境内外资银行外债余额为331.07亿美元,比2004年6月底减少了45.51亿美元,减幅为12.09%。

  外债增势放缓的原因:一是美联储的连续加息使人民币和美元间的利差减小,对外债的需求有所降低;二是进口增速放缓导致境内贸易公司融资需求减少;三是受《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中关于“对境内外资银行进行总量控制及境内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贷款不得结汇”的影响,外资银行的外债规模减小;四是更多的人民币业务对境内外资银行开放后,其人民币资金来源增多,对外币头寸的依赖减少。

  但外债过快增长的势头并未完全扭转,原因:一是美元继续疲软凸显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有所提升;二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市场机会成为境外资金进入中国的另一大动力;三是中国金融的日益开放客观上也提升了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境内的便利程度。如2004年11月开始实施的《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境内成员公司集合或调剂区域、全球外汇资金。

  除了我国的政府主权外债,境外资金进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一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合法途径,但其中有一部分资金并未直接进入实业投资领域,而以房地产投资、现金管理等形式进入境内市场;二是利用经常项目可兑换进入中国市场,常见的方式有进出口价格虚报、预收货款等,在截至2004年9月底的2232.73亿美元外债中,贸易信贷余额为428.58亿美元,占比近2%;三是通过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贷款等形式,2004年9月底,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20.91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23.33%;四是境内企业进行外汇贷款并通过银行离岸业务变相结汇,2004年9月底,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61.88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3.43%;五是境内中外资银行的自主资金调配。2004年9月底,在1804.15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为645.04亿美元,占35.75%,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33.69亿美元,占比为18.50%;六是资本市场渠道,截至2004年12月16日,外管局共批准了27家QFII,投资总额度超过30亿美元,这部分资金主要持有我国的A股,并由境内商业银行托管。

  从流向上看,除了实业投资领域,境外资金还主要进入了国债、股票及房地产市场,表现为我国的短期外债。至2004年9月底,我国短期外债余额996.54亿美元,占外债总额的44.63%,比上年末增加226.10亿美元。

  对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加强监控仍是监管层未来工作的一大重点,外管局已将“加强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有效控制短期资本流入和流出”列为今后工作要点的第一条,除了实施《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其他需要关注的措施:一是禁止没有实际贸易和直接投资背景的资本、未经许可的证券投资资金流入境内;二是对所有合规入境的资金,在结汇环节都要加强真实需要的审核,从严控制外汇资金与人民币之间的交易活动;三是严格控制短期外债特别是贸易融资规模增长,出台适当控制外汇贷款过快增长的可行措施;四是在不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情况下,对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收汇加强真实性审核的有效措施;五是继2003年9月外汇专项大检查后,加大反洗钱现场检查力度;六是颁布并实施《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行为。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提速

  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会因美元和人民币的利差变化而减弱,人民币汇率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将加快其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尽管美国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但美元和人民币的利差并不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主因,从境外资金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的事实亦可看出,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并未减弱。

  改革着力点:一是放宽对资本流出的限制,这将成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具体措施有:2005年1月1日起个人出境可携带人民币的最大数额从1993年规定的6000元增加到20000元;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以及新加坡的受理业务,至此人民币卡已在五个国家及地区登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步伐;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外汇资金境外证券投资试点及其管理暂行办法已于2004年8月17日公布;颁布《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赴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已于2004年11月起实施,允许跨国公司将暂时闲置的资金调往境外运作,支持中资跨国公司补充其海外公司资本金或营运资金;放宽移民、非居民继承国内资产兑换汇出限制。

  二是加快国内统一外汇市场的建设。促进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推动境内外汇衍生产品的发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已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就衍生产品设计、系统开发、市场推广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签订了协议。

  三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完善QFII制度;允许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融资;允许境外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如财政部近期已批准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协力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总额为4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

  在华外资银行业务指标向好

  参股、扩张及本土化走势凸显

  随着中国银行业开放进程的加快,在华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和客户对象不断扩大的同时,各项业务指标明显向好,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4年11月末,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0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规定范围内经营的业务品种已超过100种。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659亿美元,约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8%,贷款余额315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3%。2004年1-10月,在华外资银行累计实现盈利2.1亿美元。

  2004年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有几大特点:第一,外资银行群体出现力量分化,汇丰、渣打、花旗等航母级的国际大银行、享受CEPA优惠政策的中小型港资银行及其他有专业优势的外资银行逐步占得先机。第二,外资监管法规逐步向“国民待遇”看齐,一方面监管当局对外资银行在业务和地域上的开放有加快的势头,另一方面又在逐步取消外资银行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并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加强了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第三,业务结构因受一定的政策影响而略有变动,人民币业务随经营地域的逐步放开而保持较快增速,上半年高速增长的外汇贷款业务受《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的影响在下半年增速放缓,中间业务优势稳固,获准经营金融衍生产品进一步为个人理财和企业现金管理业务提供了有利支持。第四,国内个人消费金融市场的潜力被全面发掘,外资金融机构在个人房贷按揭、汽车金融公司及信用卡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第五,在扩张方式上,外资银行一方面加快自身分支机构的在发达城市的设立和调整,另一方面又通过积极参股中资银行来弥补自身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和客户信息方面的不足,2004年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的参股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峰。

  2005年外资银行在参股、地域扩张及本土化方面的走向最值得关注。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参股将更为谨慎,目标参股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过渡,持股比例趋于提高。在地域扩张方面,外资银行立足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并在监管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加快进入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另外随着市场的拓展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今后必将加快推进经营的本土化进程,这个进程将主要通过与中资银行开展合作、人才本土化和金融创新的本土化来完成。(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