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世界经济的板块与循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08:24 商务部网站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 , 我们生活的地球共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洲 , 因此,相应地全球有七大洲 , 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这种自然情况,对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 都是巨大的 , 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研究世界经济总体格局以及世界渔业经济不可回避的参考要素。

  亚欧大陆本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 , 只是人为地分为了亚洲和欧洲两个部分。南极洲目前还只是极少数科学考察人员暂时居住。所以,从经济区划的角度 , 世界可分为六大经济区,按经济总量依次为亚洲经济区、北美经济区、欧洲经济区、南美经济区、非洲经济区、大洋洲经济区。参照地球板块学说,六大经济区亦可以称作六大经济板块。

  各经济区内部的经济关系,可以称作经济区的内循环。经济区的内循环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合作和次区域经济合作。亚洲经济区的内循环主要有东盟机制、10+3(东盟10国和中、日、韩) 机制、10+1(东盟 10国分别和中、日、韩)机制等。北美经济区的内循环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机制。欧洲经济区主要是欧盟机制。南美经济区主要有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非洲经济区主要是非盟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济区、经济板块的形成和强化 , 这是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之一。

  各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关系 , 可以称作经济区的外循环。经济区的外循环主要是跨大洋的、洲际的经济关系 , 反映的是区域经济走向全球化,是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桥梁。近年来 , 世界各主要经济区的外循环发展迅速 ,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层次不断提高。亚太经合组织 ,把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主要国家联结了起来;亚欧会议,把亚洲和欧洲的主要国家联结了起来;东亚-拉美论坛把东亚和拉美的主要国家联结了起来。已经启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将有可能把北、南美洲整个联结起来;同时 , 我们还看到 , 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大西洋自由贸易区联盟,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跨越大西洋的自由贸易区 , 等等 , 也纷纷提上议程。

  从板块和循环的角度看待世界经济 , 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可称为经济体 ,由一定的经济体构成相应的经济区, 即经济板块 , 在经济板块内外分别存在经济循环。许多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的时候经常使用“经济圈”的概念,而且通常主要关注北美经济圈、欧盟经济圈、亚太经济圈 , 我认为值得商榷。

  首先 , 对于北美和欧盟两大经济区域 , 称北美经济区和欧盟经济区比称经济圈更科学、更准确 , 也更直观。其次,亚太地区可以称作经济圈 , 但它不可以与北美经济区、欧盟经济区相提并论。第一 , 在概念层次上 , 三者不处在一个水平,北美经济区、欧盟经济区 , 都是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区 , 而亚太经济圈是包括了亚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几个经济区。第二,在机制上 ,APEC 也不可以与 EU 和 NAFTA 相提并论 ,APEC 是开放的、较松散的、论坛性质的组织 , 而 EU和NAFTA 则高度制度化 , 有较强的约束力。因此 , 与北美经济区、欧盟经济区相对应的应该是亚洲经济区。由此可见 ,严格说来APEC 不能称为经济区 , 不构成一个经济板块 , 它主要体现的是经济循环 , 是联结几大经济区的外循环。

  经济圈的概念既适用于描述经济区之间的外循环关系 , 如跨大洋的洲际经济关系 , 同时也适用于各经济区内的特殊的经济关系,如亚洲内的环渤黄海经济圈 , 以及一国内的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等 , 但不适用于描述某个经济区。

  我们看到 , 世界几大经济板块都是以自然地理板块为地缘基础 , 以经贸关系为主要纽带 , 加之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在一个或几个主要国家的带动和辐射下 , 逐步形成的。在欧洲 , 由于欧洲人有上千年共同的文化传统及宗教信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接近 , 不管是经济合作还是政治合作 , 都容易一些。目前 , 欧盟已经实现货币的一体化,经济一体化进程基本上已完成 , 同时政治与外交的一体化也在加速 , 还计划在 2010 年前将欧盟 15 国扩大到27国。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大 , 包括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欧洲经济区的轮廓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美洲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于 1993 年开始执行 , 目前正加紧与南美各国谈判 , 计划2005年将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成美洲自由贸易区。一方面是美国和加拿大是两个工业发达国家 , 另一方面是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协调美加两个发达国家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 问题相对也比较简单。

  与此同时 , 世界其它地区也试图通过联合作为一个整体发出自己在世界上的声音,如非洲的“非洲统一组织”已经发展成为“非洲联盟”、拉美的“拉美一体化协会”、大洋洲的“南太平洋论坛”、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等。

  相比之下 , 亚洲经济区的情况却复杂得多。亚洲经济区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方面 , 在亚洲 ,还没有出现促成经济区形成的核心国家, 尽管亚洲有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日本 , 有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 但都无法成为这样的核心国家,而联合成为这样的国家的迹象还不明显。而东盟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总量较小 , 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亚洲经济区内部的经济关系不够紧密 , 主要的经贸关系大多发生在区外 , 而不是区内。

  近半个世纪以来 , 亚洲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 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特别是在过去 20 多年来,亚洲经济总体发展迅速 , 东亚经济实现了腾飞 ,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东亚奇迹”,并成为世界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虽然在世纪之末 , 遭受了金融危机的重创 ,但经过自我调整与改革 , 亚洲经济已迅速复苏。同时, 由于亚洲大多数国家现已实行开放政策 , 各国间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加 ,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日益密切 ,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亚洲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发展。亚洲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 ,主要的不是表现在某个具有全局影响的单一机制的发展 ,而是通过许多次区域和跨区域的合作机制表现出来。

  亚洲的次区域合作异常活跃。东亚地区 10+3 合作日益紧密 , 在此框架下 , 东盟内部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中日韩分别开始了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同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图门江地区开发合作等次区域合作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亚的区域合作组织,由政治军事合作不断向经济及其它领域的合作拓展。博鳌亚洲论坛成为一个真正由亚洲人主导 , 从亚洲的利益和观点出发,旨在增进亚洲各国之间、亚洲各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论坛组织。

  亚洲的跨区域合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1989 年 11 月 , 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区域合作组织之一;1996 年 3 月 , 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召开 , 为加强亚欧之间的联系,维护和促进和平与稳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 , 通过密切两洲人民之间的交往,来促进两洲人民之间的进一步的相互理解;1999 年 9 月 , 东亚-拉美合作论坛成立,论坛以促进两大区域国家的对话与合作、发展新型伙伴关系为主要目标 , 继续遵循平等参与、循序渐进、协商一致的原则 , 发挥互补优势,带动东亚和拉美两大区域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 使所有成员受惠。另外,在联合国、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和事务方面 , 论坛成员可以加强对话与协调。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中 , 亚洲终将作为一个地区整体出现,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亚洲国家一方面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合作 , 同时也要增进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本地区的利益,保持本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 加强相互间的对话与合作 , 已成为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和安全领域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 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只有从本国和地区利益出发,共同努力 , 积极探索区域合作的有效机制 , 分享合作带来的巨大效益。

  可以预言 , 亚洲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亚洲经济区存在的次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机制,都将为亚洲的区域一体化建设摸索经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 亚洲一体化的现状 , 也说明亚洲经济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人们关注亚太 , 称 21 世纪是亚太世纪的重要原因。作为亚洲经济区的一员 , 各成员体都应该特别关心亚洲经济区的发展,并在其中谋求有利于自己的位置。

  作者:白光昭 韩立民

  商务部 研究院 《中国外资》 第11期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