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18个月150多家超市关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06:11 深圳商报

  18个月150多家超市关门

  新一轮倒闭风潮凸显中国零售业泡沫

  【本报讯】如果说2004年12月11日是中国零售业的分水岭,那么逐渐现形的本土零售业泡沫则成为一道新景观。有报道称,在过去的18个月内,国内就有150多家超市倒闭。而对
于那些曾经疯狂扩张网点规模,冀望入世正式开放后被外资收购套现的本土零售商而言,他们得到的也不是一个好消息:外资零售巨头并没有慷慨地挥动资本之手,他们的收购相对谨慎。

  新一轮倒闭风潮冲击中大型超市

  据《财经时报》报道,“以前国内出现了一些小型超市倒闭,但今后一些中大型超市也将出现倒闭的迹象。”在近日举行的中外零售企业高层论坛上,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表示。作为国内主管零售业的高官之一,黄海没有回避中国本土零售业正面临新一轮倒闭风潮的问题。他认为零售业正式对外资开放后,对本土零售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普尔斯马特的倒闭是对泡沫论的经典诠释。诺衡控股集团——这家使用美国品牌的民营企业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开出近40家普尔斯马特大卖场。可是从去年底到今年1月,普尔斯马特位于昆明、长沙、贵州、云南、重庆、天津、成都二线城市的会员店突然纷纷“停业整顿”,随后位于北京的中国普马总店也悄然关门。

  2005年新年伊始,同样的场面在中国商业最发达的上海上演。上海美亚投资公司关闭了旗下500家效益不佳的21世纪便利店。此时,距离当年美亚以2亿元的高价从上海城开集团等股东手中购买21世纪便利店,仅有1年半的时间。

  有报道称,在过去的18个月内,国内就有150多家超市倒闭。这些倒闭的超市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业,在经历一番扩张之后,因店铺增加并无理想的投资回报,拖欠供应商货款而倒闭。“2004年国内银行贷款收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北京一位零售专家表示。

  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亿元,其中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在3.5%左右。国内零售企业此番出现倒闭潮更多的原因,在于自身管理和经营上的失控。

  外资出手谨慎

  按照入世谈判承诺,入世3年后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开店不受股权和地域限制。受此政策的利好和零售网点本身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本土零售企业扩张提速。

  而扩张后的零售企业也并不意味着真金白银就能真正到手。翻开21世纪便利店的历史,就可以折射出一些零售企业疯狂扩张的影子。2001年5月,上海城开集团、上海城开安置公司、上海家得利超市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投资组建21世纪便利店,但1年多时间之后,21世纪便利店公司已经在上海开了575家便利店。

  分析人士指出,希望抢占网点之后高价卖给外资已经成为业内的普遍心态,特别是那些原来并不是从事零售行业的。

  “并不是所有的零售企业都能卖个好价钱。”北京物美投资集团高级副总裁吴坚忠表示。他认为只有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才可能成功套现。对比普尔斯马特和上海乐购超市便显而易见。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百安居以1亿元左右的价格拿下5家普尔斯马特的经营权,并打算将其改造成建材超市。与去年中旬Tesco以20.3亿港元的作价,购入顶新集团的连锁大卖场乐购50%股权相比,此交易价显得十分低廉。“因为当时的普尔斯马特已经几乎处于倒闭状态,已经缺乏要价的筹码。”该人士说。投资者高价套现几乎没有可能。

  虽然几乎每家外资零售巨头都在国内寻找自己的并购对象,但他们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和几家超市都在谈,但还没有最终定下来。”法国欧尚中国总部一位高层说。对于收购企业的资质,外资格外挑剔。他们并不急于大规模并购,有些正在回购原来合资公司中方股权。这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他们的扩张战略依然比较谨慎。

  作者: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