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省政府动用了一笔1亿多元的财政资金。对这个经济强省来说,此数目不算大,却引人关注。因为这笔钱是按照前不久出台的《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发放到有关企业去的。显然,这是浙江省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推动企业抓自主创新。
在浙江省,重视自主创新的并不只是省委、省政府,也不是现在才开始抓。全国经济
“十强明星”之一的杭州市萧山区,前不久就把过去作为工作重点的“招商引资”变成了“选商优资”。具体措施是抬高了“单位土地投资密度”的标准,逼着企业多上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项目,否则就要“请出”。
许多人知道,浙江经济近十几年来发展迅猛,有一个经验立了大功,就是“低成本扩张”。而之所以能够做到“低成本扩张”,有一个具体经验起了决定性作用,即非常精明地抓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仿制。现在,要放弃曾给自己带来巨大“甜头”的这种“浙江制造”模式,改为主攻难度极大的自主技术及产品创新道路,没有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认识,没有“居安思危”的精神,是做不到的。然而,浙江的同志说得好: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全球性竞争年代,不赶紧拿出更多自主创新技术,就形不成自己的“拳头”,我们将会一步步被人家拉下。
更可贵的是,浙江的有关党委、政府不仅有战略眼光,而且十分注重抓“落实”。浙江省是依靠千万家民营“草根”企业打天下的,这种“草根”企业活力强,也擅长于顺应市场,但也常囿于过去的经验及习惯定势,不易扭转。要让它们舍弃赚了不少钱的“仿制”老路子,改走既费力成本又高的自主创新之路,不少企业老板不理解,想不通,不愿动。
浙江的做法是,用机制从各方面力促你落实。你有困难我来帮你解决,你有好项目我给补助;你不想干,那我就同样用机制“逼”着你非干不可。省政府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涉及萧山区“选商优资”等政策的出台,就是这种指导思想的结果。
浙江省政府和萧山区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贯彻落实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样的全新方针,不能光把愿望寄托在基层企业的“觉醒”上,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审时度势加以引导。要拿出切实可行,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及配套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来。否则,很可能到头来变成空话。(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