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江苏苏州:2004年工业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 12: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在2004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大背景下,苏州市工业企业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把握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契机,努力克服能源短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工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苏州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苏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概述

    1、工业月度产出波浪攀升,增长速度高位运行、逐渐趋稳

    2004年苏州市工业经济高开高走,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9560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08亿元,同比增长3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月度全部工业总产值从1月份的579亿元到12月份已经达到920亿元,为全年最高点。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逐渐显现,7、8月份月度全部工业产出在800亿元附近调整,之后稳步攀升,12月份突破900亿元。如下图所示,苏州市的工业月产出呈现波浪攀升态势。

    尽管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能源紧张等多种因素影响,苏州市工业经济增速仍然维持高位,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从2004年2月份开始,全部工业增速和规模以上增速均保持在3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有4个月在40%以上。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开始显现,全部工业增速和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逐月递减,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发展态势中逐步小幅减速趋稳。

    与全省其他城市比较,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在全省十三个城市中位居首位,高于其他兄弟城市。从经济总量看,2004年苏州市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位列全省第一,占苏南地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40%,占全省比重将近三分之一。

    地区       工业增加值(亿元)   累计增幅%   占全省比重%
    苏州市                   1918         25.9           29.8
    无锡市                   1089         24.8           16.9
    南京市                    810         22.8           12.6
    常州市                    503         23.1            7.8
    南通市                    428         25.1            6.6
    扬州市                    325         23.0            5.0
    徐州市                    314         21.7            4.9
    镇江市                    299         22.0            4.6
    泰州市                    282         23.2            4.4
    盐城市                    220         21.8            3.4
    淮安市                    132         20.2            2.1
    连云港市                   83         21.2            1.3
    宿迁市                     45         20.1            0.7
    全省合计                 6448         23.4          100.0

    2、轻重工业发展渐趋协调

    近年来,顺应我国工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型化发展趋势,苏州市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工业化向纵深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大,重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速度一直快于轻工业。今年以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对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进行限速,再加上电力、煤炭等能源的短缺,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回落,虽继续快于轻工业,但两者的差距有所缩小。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398亿元和49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和41.1%,重工业的增速比轻工业高出11.4个百分点,但与1-11月份相比,轻重工业增速差距从最大值(4月份)34.1个百分点缩小至12月份的11.4个百分点,轻工业的增速明显加快,轻重工业发展逐步协调。

    在苏州市39个工业行业中,除烟草制品业外其他行业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5.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量的贡献率为40.5%,拉动工业增长15.0个百分点;纺织业增长22.4%,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8%,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69.1%,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2.0%,拉动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这三个经济总量排名前三位的行业拉动工业产值增长共计21.6个百分点。

    2004年苏州规模以上六大行业增长情况

    行业名称                   工业总产值  增速    贡献率    拉动全市工业
                                 (亿元)  (%)    (%)    经济增长(%)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       2561    45.5     40.5         15.0
    子设备制造业
    纺织业                          630    22.4      5.8          2.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80    69.1     12.0          4.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31    36.3      5.8          2.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07    29.7      4.7          1.8
    通用设备制造业                  261    23.5      2.5          0.9

    3、外资企业高速增长

    2004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89亿元,同比增长41.4%,增速居各经济类型首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69.4%,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25.8个百分点。

    从各种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企业和集体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和75亿元,同比增长18.0%和19.5%,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9.1和17.6个百分点;股份合作企业完成现价产值68亿元,增幅10.8%,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6.3个百分点;股份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80亿元,同比增长33.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比较各经济类型的增速,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拉动苏州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外资企业在苏州投资生产不仅带来了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还对苏州市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要把握住世界产业资本转移的契机,在外资企业本土化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外国企业管理文化的精髓及其先进的技术,结合苏州市实际取其精华,融入本土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去,为本土企业的发展、为苏州市工业经济的再创新高创造有利条件。

    4、民营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足鼎立”格局的构建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颁布,促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的表现更为出色,民营经济成为苏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截至2004年底,苏州市50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2795席位,占比55.4%,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08亿元,增幅31.6%,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0.4个百分点,户均产值超过8000万元。其中,私营工业企业2415家,占民营企业数的86.4%,完成产值1286亿元,增幅26.6%,拉动工业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户均产值超过5000万元。

    在国家、省、市认定的苏州183家名牌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134席,占比73.2%,将近四分之三。目前,苏州现有的39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3个行业中树立了民营名牌,行业覆盖面达到59.0%。尤其是在纺织和服装制造业、化学原料制造等行业,形成的一些民营名牌在全国甚至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沙洲”、“沙钢”、“波司登”、“梦兰”、“隆力奇”、“牡丹”、“雄”等等。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苏州市工业经济的一个亮点,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大。

    二、动因分析

    1、发展环境的完善

    近年来,苏州市积极实施“三足鼎立”发展战略,致力于形成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的“三足鼎立”新格局,并相应配套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及措施,为这一格局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为了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吸引国际、国内资本,苏州市政府大力弘扬亲商理念,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规模。同时,顺应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趋势,接受长江三角洲发展的辐射效应,大力推进苏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布局的改善,增强支柱产业的竞争力。 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苏州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投资增长的拉动

    纵观苏州市工业经济发展轨迹,投资拉动型特征比较明显,多年来工业投资占全社会的比重一直在六成左右。2003年全市工业投资突破800亿元,增长65.4%。随着工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增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大大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2002年以来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0-500家,经过近年的发展纷纷进入产出期。

    3、龙头企业的带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值、利税指标均名列前茅,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2004年,百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65亿元,同比增长51.8%,拉动工业经济增长24.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1.5%。龙头企业的带动日益显现。如江苏沙钢集团全年产值超300亿元,明基电通产值超200亿元,飞利浦、旭电、永钢等3家企业产值超100亿元,另有13家企业全年产值超50亿元,104家企业全年产值超10亿元。在这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苏州市2004年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工业园区、高新区和昆山开发区三大开发区的拉动

    2004年,工业园区、高新区和昆山开发区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三大开发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45亿元,同比增长42.5%,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41.7%,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4个百分点,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三大开发区已经成为苏州市的三张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汇集了多家全球500强企业,仅工业园区就有46家500强企业注册了66家公司。三大开发区是拉动苏州市工业经济增长和高新技术进步的“三架马车”,齐头并进,为苏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三、存在问题

    1、能源瓶颈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制约

    近年来,随着苏州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也在大幅度增长。据2004年1-3季度统计资料显示,前三个季度全市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源总消费量达到1806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33.3%,远远高出近年10%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原煤消费1289万吨, 比上年增长30.1%,电力消费10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4%。

    煤炭和电力的供求矛盾已经成为苏州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已经影响到苏州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供应难以满足经济迅速增长的需求,能源已经与人口、交通一起成为制约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靠大量消耗能源来取得,而应靠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

    2、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

    从2003年底开始,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这对外向程度高的苏州工业来说,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地方财政负担加重的同时,企业由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出口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出口明显下降。将2003年和2004年苏州市行业大类出口交货值及其增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增幅下降了8~12个百分点,机电类产品下降了5个百分点,在苏州市出口交货值中占较大比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由于出口退税率下调了4个百分点,部分生产企业转变财务结算方式,从进料加工转为来料加工,产值以加工费结算,出口增幅也相应大幅下降。

    单位:亿元、%

    行业大类名称                        2004年出口  增幅 2003年出口    增幅
                                            交货值           交货值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972  40.3       1263    91.7
    纺织业                                     110  18.0        100    30.4
    通用设备制造业                              83  18.3         67    23.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78  28.8         59    39.1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65  14.9         56    23.3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54  17.9         46    23.6
    塑料制品业                                  32  20.8         25    41.3
    家具制造业                                  24  47.4         16   121.6
    橡胶制品业                                  24  25.2         18    31.7
    造纸及纸制品业                              14 -21.3         22    32.1

    3、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

    2004年以来,工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全面上涨,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工业企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0个百分点。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对2005年苏州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目前苏州市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2005年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面临严峻考验,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为了保持苏州市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政府继续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企业更要苦练内功,争取不断降本增效,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江苏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