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超生”难为货币政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 13:45 证券时报 | |||||||||
2004年10月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开始加速上升,10-12月分别比上月多增加239亿美元、315亿美元和360亿美元。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国内居民卖出外汇、经常项目(主要部分是贸易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顺差和游资或热钱。2004年,中国贸易顺差32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06亿美元,两项合计约938亿美元。但2004年底的外汇储备比2003年底(包括注入中行、建行的450亿美元)多出1617亿美元。市场普遍相信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来源于游资。
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已经极大地扰乱了中国的货币政策,且未来仍将如此。对冲这种影响的工具主要靠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8月和2004年4月,中国分两次提高法定准备率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此。截至2004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5.25%。这一水平,较此前三个季度末4.28%、3.75%、3.64%的超额准备率,明显偏高。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较为充足,时刻有扩张货币、信贷的可能。基于控制货币增长的考虑,从货币政策运行角度看,央行仍有继续提高法定准备率的可能。如果2005年外汇储备增长再接再厉,则提高法定准备率几乎成为必然,而且幅度应不低于1个百分点。 另外一个工具是大量发行中央银行票据。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数量屡创新高,2004年以来票据发行期限记录也不断被刷新。但发行票据是有成本的,简单估算,2004年平均票据存量约7000亿元(11月底9551亿元),按利率2.5%计算,其利息支出约175亿元,该利息支出最终是财政的负担。 此外,很可能再度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进行管制。提高法定准备率和发行票据属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当这些措施难以抵消外汇储备冲击时,决策部门很可能会恢复或强化信贷管制。2004年以来,对经济的行政控制受到广泛的批评,市场化调控将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在此背景下,直接管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未必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