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证券公司增收56亿元,但证券业仍在危局中挣扎。
为何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这就要说到数据样本的采集问题,本报的统计中,其实并没有包括券商委托理财和自营等业务的盈亏,但恰恰是这两块业务去年让券商吃足了苦头。
去年堪称是券商委托理财风险释放年。委托理财业务积累下来的风险,去年突然释放,对券商经营造成了重大损失。而自营套牢盘,也随着行情不断走低不断加重损失。这些巨额亏损,吞噬了券商从经纪和承销业务上赚来的血汗钱,证券业的危机由此而生。
券商增收与证券业的危机并存,说明很多券商陷入困境的根源正是角色的错位。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只要谈到经纪业务,券商就认为是靠天吃饭,好像一个券商如果太强调经纪业务,就是缺乏进取心。于是更多想有作为的券商转而投向资产管理,转而投向大投行业务,欲将证券市场所有的利润点一网打尽。
但就是这些券商,现在成了证券业最大的麻烦所在。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能活下来的券商几乎都是在投行与经纪这两个中介业务上,而倒下的更多是拚命放大资产管理业务的券商。换言之,能做好中介本职业务的券商现在都还活着,而越位的券商似乎生存状态都很糟。
其实细细想想,券商的增收与证券市场的弱势确实是可以共存的。就以2004年为例,虽然大部分时间里行情低迷,但由于市场总量在扩大,券商经纪业务的总体收入当然会稳中有升,承销业务也是如此。
这样说来,券商的转型可以找到一个方向了,那就是从市场的投资人确确实实转向市场的中介人。如果券商都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中介业务。那么即使市场再疲弱,券商也不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界。
2004年券商增收已成过去,但笔者以为,如果哪位券商高管能够从券商增收中读出这样的信息,那么,本报券商综合业务价值量的统计就有价值了。上海证券报张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