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19:11 商务部网站

  ——瑞士经济竞争力下降原因简析5月4日,瑞士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发表了《2004年度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2004)》。在60个国家和地区中,瑞士的综合排名为第14位,被排除在全球竞争力十强之外。表1:瑞士竞争力2000年以来排名从2002年的第5名跌至今年的第14名,瑞士竞争力优势渐失。其背后的隐忧已引起了瑞士政治、经济界的关注,尤其是经济表现和商业效率两项,瑞士的竞争力已等同于捷克、爱沙尼亚及圣保罗的水平。在接受瑞士法语电视台(TSR)采访时,《世界竞争力年鉴》执笔人斯蒂
芬?加雷里教授(StéphaneGarelli)表示,瑞士现在是“惰性经济”,吃老本,经济结构性问题迟迟悬而未决,经济缺乏活力,瑞士将为其“在经济、社会改革上的被动、缓慢”付出代价。加雷里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排名即使再高,如果不与时俱进,发展最新科技,将可能立刻被后来居上的国家所取代。瑞士是2003年少数几个经济呈负增长的国家之一。静观待变的心态造成了瑞士固步自封,在过去的十年内,瑞士的经济增长率累积为10.7%,而同期瑞典的经济增长率累积为29%,荷兰为45%。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2004年的评估覆盖60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指标分为经济表现、政府效率、商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大类共323个细项。在四个大类中,瑞士有两个大类的排名是60个国家地区中跌幅最大的,经济表现从17名跌至27名,商业效率从16名降至25名。从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的数据来看,瑞士竞争力较弱的方面是:经济表现:经济增长率第57名,在60个国家/地区中处于末游水平(2003年瑞士经济增长率-0.4%。2000年增长率3.6%,);服务业抗国际经济形势风险能力第56名;社会与经济改革第46名。瑞士2003年联邦一级财政出现2%的财政赤字,所以此次财政收支平衡的排名跌至15名;商业效率:物价第56名,劳动力成本第56名;损害经济效率的补贴第52名;管理成本第52名;其他方面还有:电信业投资第55名;对外排斥度第55名;瑞士竞争力较强的方面有:人均股市营业额第1名,公司上市率第3名;国际高级管理经验第1名;人均诺贝尔奖得奖率第2名;经常贸易项下收支平衡第4名;研发第5名;教育第8名等。总体而言,瑞士竞争力下降的国内因素可以总结为:2003年瑞士经济负增长、瑞郎币值过高、经济结构性问题、缺乏竞争而导致生产成本过高,造成产业转移。除生产性企业外,瑞士金融、保险业近年来也纷纷将帐务处理、软件程序设计等内部业务转移至印度等国家/地区。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院长罗润知(PeterLorange)教授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瑞士市场开放不足,保护主义、行政壁垒阻碍了合同的签署,另外,瑞士过分倚重传统工业,对高新技术的开放相对较晚。其实,瑞士经济停滞不前及其结构性问题已经为经济界和世人所知,此次竞争力排名的结果只是作了更直观量化的注释而已。表2:2004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排名前14位排名国家/地区2003年 2002年美国 1 1新加坡 2 4加拿大 3 6澳大利亚 4 7冰岛 5 8中国香港 6 10丹麦 75芬兰 83卢森堡 9 2爱尔兰 10 11瑞典 11 12中国台湾 12 17奥地利 13 14瑞士149瑞士竞争力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国际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2004年竞争力赶超瑞士的有中国香港、爱尔兰、瑞典、中国台湾、奥地利。沉舟侧畔千帆过,停滞不前的瑞士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超越。加雷里教授认为,国际市场上正出现一些很具竞争力的新兴经济体,它们主要来自亚洲、中欧和俄罗斯,还有一些欧洲中小国家。这些经济体已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商品品牌,有能力在西方市场竞争,情况有如多年前的日本企业,甚至比当年的日本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这些新兴经济体以很快的速度掌握了世界级的管理知识和科技。同时,跟欧洲国家及许多发达国家不同的是,这些国家都急于取得成功。”瑞士著名金融投资专家法布尔(MarcFaber)认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台湾及新加坡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经济繁荣,物价始终调控在合理范围内,尤其是新加坡,稳定、繁荣,具有很强的经济竞争力。法布尔断言,今后二三十年内,类似新加坡的国家和地区将不断出现。爱尔兰近年来实行开放政策,积极鼓励对外贸易,大力引进外资,努力发展制造业与国际服务业,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法布尔认为,瑞士应开放市场,减少垄断和行政干预,调整社会福利,避免失业者因福利优厚而丧失求职的愿望。从长远来看,加入欧盟有利于瑞士降低物价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力。只有这样,瑞士才能提高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2003年底,瑞士联邦主席戴斯在瑞士对外贸易论坛发表讲话时指出:瑞士人民不应陶醉于过去数十年经济成就之中,只有保持警醒的心态、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发奋而起,继续取得成功。中国先秦的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国的先哲们二千多年前的忧患意识,瑞士人到今天才领悟过来。(,谢绝转载)

  (信息来源:驻瑞士经商参处子站)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