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国际IPO五大悬念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11:15 上海证券报 | |||||||||
如期而至的华电国际发行仍令市场猝不及防,股指跌跌撞撞之后更觉新股询价制度的"破冰之旅"意味深长。统计数据已经流露出不少耐人寻味的悬念。 悬念一:发行期间大盘走势如何? 从2000年至2002年间,主持此次华电国际A股筹资的中金公司,曾
悬念二:大盘所处区域的性质会否辨明? 统计数据表明,在上证综指由2100点跌至1900点区域时发行上市大盘股,期间的上证综指下跌价差呈现收敛状态。比如,在上证综指处2146点宣布发行中国石化至该股登陆A股市场期间,股指共下跌251点,而在上证综指处于2101点宣布发行宝钢股份至该股登陆A股市场期间,股指只下跌了42点。但是,在上证综指由1500点升至1700点区域时候,大盘股与股指表现的关联度恰好相反,即大盘股对于股指的"压制"作用在减弱。比如,宣布中国联通、中海发展和招商银行时,上证综指依次为1619点、1623点和1654点,股指明显呈现依次上移状态。上述3只A股发行上市期间,上证综指的表现依次为下跌84点、下跌52点和上涨13点。从上述两个阶段性的数据大致可以分析出,不仅市场对于大盘股有着"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而且,发行大盘股时市场所处区域的性质也有着逐步明晰的过程。 悬念三:是否会"破发"? 数据表明,上述5只大盘股,其中便有新股上市后遭遇跌破发行价的先例。但数据表明,"破发"现象只是在宝钢股份和中国石化身上发生过,而后续登陆的招商银行、中海发展和中国联通,就与"破发"挥手作别。对照这两组新股,有两点十分值得关注。其一,并非大盘股流通规模太大才令市场难以保住"发行价",比如,未破发行价的中国联通和招商银行的流通市值排名就在中国石化和宝钢股份之前。其二,除了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分布外,发行大盘股时的具体点位大有讲究,比如,中国石化和宝钢股份这一组大盘股的筹资行为是在1900点-2150点区域完成的,而招商银行、中海发展和中国联通这一组大盘股的筹资行为是在1500点-1700点完成的。 悬念四:上市后会否令大盘迎来一个阶段性低点? 数据表明,随着这些"大家伙"的发行上市令大盘为之一"沉",但紧接着,股指便悄然出现了阶段性低点。比如,2002年度发行的招商银行和中海发展是在同年的4月上旬和5月下旬上市的,到了6月上旬,上证综指便"撞"到了1455点这个阶段性低点,后市更是出现了6.24大行情;中国联通是在2002年度10月上旬上市的,到了2003年的1月上旬,上证综指就"撞"上了另一个阶段性低点1311点,随后大盘出现了波段性上涨行情。 悬念五:股价水平会不会否极泰来?从中金公司以往主持发行的A股大盘股看,大多有着业内人士所称的"超低"发行以及"海归股"的色彩,比如中国石化、中海发展、中国联通。而且,这些公司的A股上市后,基本上有着由弱转强的股价翻番行情。比如,宝钢股份、中国石化、中国联通和中海发展上市后的最大涨幅依次为144.98%、119.85%、131.3%和369.49%,而分析上述4只个股的股本结构便可发现,其涨幅和流通盘规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应该说,在市场仍旧处于结构调整期间,大盘新股的登台亮相无疑牵动了投资者异常敏感的神经,但随着新发行制度的推出,各方参与者无疑将再次面临"洗礼",而有关一、二级市场股价水平定位的种种悬念,也有待"水落石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