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山西省15年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就及发展对策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引言所谓农业综合开发,就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畴内,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种活动。本文所指的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开始,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就

    山西农业综合开发从1990年大同盆地被国家立项开发开始到2004年底已整整跨越15个年头。1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国家开发办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艰苦创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从太行山麓到滹沱河畔,从大同盆地到汾河滩涂,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15年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总投资51.11亿元,累计开发面积859.31万亩,开发范围扩大到全省11个市67个县。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走出了一条壮大山西农业,造福三晋农民的希望之路,取得了丰硕的开发成果。

    1、开发市、县由少到多,开发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1990年以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范围不断扩大,国家正式立项开发的项目县逐年增加。1990-1993年立项的大同盆地开发区,包括原大同市的南郊区、新荣区,原雁北地区的左云、大同、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和现划归朔州市的朔城区、右玉、平鲁、怀仁、应县、山阴,共15个县区。1994年立项的黄河滩涂开发区,包括永济、芮城、河津、平陆、万荣、临猗、垣曲、稷山、新绛、运城、夏县共11个县区。1995年立项的汾河滩涂开发区,包括尧都、洪洞、侯马、曲沃、襄汾、汾西、霍州、乡宁、翼城共9个县(市、区)。1996年立项的滹沱河滩涂开发区,包括忻府、原平、定襄、代县、繁峙、五台共6个县(市、区)。1997年立项的吕梁山区,包括临县、方山、岚县、兴县4个县区。1998年立项的上党盆地、太原盆地开发区,包括长治、长子、屯留、清徐、小店区5个县(市、区)。以上项目区是大面积跨地区的开发区。1999年增加了平遥、长治郊区。2000年增加了介休、襄垣、阳城、孝义、文水。2001年增加了祁县、太谷、寿阳。2002年增加了泽州、昔阳、安泽、大宁。2003年增加了高平、平定。2004年增加了省立项县榆次、潞城、汾阳、沁水、浮山。目前,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涉及全省11个市的67个县区,以及省监狱局、劳教局的7个农场,此外还涉及太行山绿化、菜篮子工程、土地复垦、秸秆养牛、水土保持、水利骨干、干果经济林等部门项目。项目区总人口达到91.28万人,农业人口83.58万人,耕地面积169.33万亩。项目区内不仅土地广阔、交通便利、农业种养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煤炭矿产、旅游资源丰富,既是全省农业的主产区,也是全省农业发展的重心和希望所在,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2、国家政策对农业投资的倾斜,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建立了“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加之国家政策的倾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1990-2004年,全省共投入开发资金51.1亿元,年均投入3.4亿元之多,从而有力保证了农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从投入构成看。1990-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511130.42万元中,中央财政资金135757.20万元,占26.56%;省级财政资金81145.55万元,占15.88%;市县级财政资金50710.15万元,占9.92%;银行贷款64311.78万元,占12.58%;自筹资金173882.55万元,占34.02%;其它资金5323.19万元,占1.04%。

    ――从投入重点看,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了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投向大同、临汾、运城三大盆地及其农业主产区,形成了大区域、大规模连片开发的格局,确保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全省粮食安全。

    ――从投资政策调整来看:①资金投入――从1994年起,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原则上70%以上用于土地治理项目,30%以下用于多种经营项目。②地方财政配套――1990年起,中央财政与省财政资金原则上按1∶1的比例配套投入,省级财政要承担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总额的70%以上。2003、2004年,两次下调了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其中在2003年的调整中,将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由过去的1∶1降为1∶0.85,2004年又调整为1∶0.5,省级配套比例不低于80%,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原则上不可以配套。③无偿和有偿比例――1990年起,中央财政无偿、有偿投入的比例各占1/2。从2001年起,土地治理项目为85∶15,多种经营项目为15∶85,农业高新科技示范项目为80∶20。2003年再次调整了土地治理项目和多种经营项目中央财政无偿、有偿投入比例,调整以后,土地治理项目为90∶10,多种经营项目为20∶80,科技示范项目为80∶20。2004年土地项目全部实行无偿投入,产业化项目中的龙头项目调整为2∶8,一般多种经营项目调整为3∶7。④农民筹资投劳政策――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农民自筹资金(含现金、以物折资,不含投劳折资)达到中央财政投入的50%。200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制定了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的管理办法,将中央财政资金与农民自筹、以物折资和投劳折资投入的比例调整为1∶0.7。

    3、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山西水资源严重短缺,自然灾害频繁,地理地貌和物产物种差异较大,全省共有中低产田2476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61%。因此在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中,全省一直以改土治水作为项目实施重点,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配套建设。一是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在平川区大力建设井灌区、河灌区和小型水库灌区,发展喷灌、滴灌、地下输水管道混凝土渠道灌溉;在丘陵山区则充分利用小泉小水、小高灌,梯级抽水灌溉。15年来,全省共新增灌溉面积253.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44.04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对项目区农业发展的制约。二是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配套实施平田整地、土壤改良、配方施肥、林网防护和道路建设,使项目区达到“六化”标准,建成了一大批规模较大的高产、稳产农田。三是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优化种植模式,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开发,实现规模效益。四是在各项目区,重点进行大规模的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培育了一大批名、优、特、新品种,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通过上述综合配套建设,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67个开发县2003年粮食亩产量达257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225公斤高出32公斤;与开发初期的1990年相比,亩产量由227公斤增加到257公斤,增长13.2%。

    4、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多年来,山西农业一直存在着规模小、质量低,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增收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发展多种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15年来,经过不断总结探索,确立了“围绕资源搞开发,瞄准市场上项目,突出特色树品牌,壮大龙头抓带动”的产业化开发指导思想,全省累计投放多种经营资金176319.94万元,共扶持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生产服务等产业化经营项目259个,完成种植项目144个,养殖项目190个,发展特色、反季节大棚蔬菜1.65万亩,经济林14.73万亩,畜禽养殖26.46万(头、只)。各项目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区域优势,通过集中规模、资金和技术,统一组织,建设了一大批包括优质小麦、玉米和小杂粮,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名优干鲜果品和水产畜禽等生产基地,形成了粮、果、菜、畜、小杂粮五大主导产业,打造出不少精品产品、绿色产品和名牌产品。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农产品的品质、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开发格局。如浑源县的黄芪生产加工项目,大同县的黄花菜开发,应县马峪蔬菜基地和市场建设,山阴的伊利、康喜、福民、富康奶业,定襄县的神农百草穿地龙深加工项目,繁峙县宏达玉米淀粉加工项目,曲沃县的太子滩牌无公害蔬菜开发,繁峙县的牧草种植和加工项目,乡宁县的琪尔康翅果油开发项目,永济市的芦笋开发,平陆县的汇强果业加工项目,新绛县的无公害蔬菜开发等等,都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立项扶持,逐步发展壮大的,并成为当地乃至全省和全国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为推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广大农民称赞道:“开发开出了新天地,调产调出了致富路,龙头带我奔小康。”临汾市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地进行土地开发和综合治理,建成了小麦种植、苜蓿种植、枣粮间作、大棚蔬菜四大生产基地,并建成了近20多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贮存企业,打造出了曲沃“太子滩”牌绿色无公害蔬菜、襄汾县“金山园”粉条粉丝、洪洞县“大槐树”牌奶粉等名牌产品,初步形成产业化生产的格局,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

    5、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山西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按照农业综合开发“两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在生态项目建设上,山西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实施了太行山绿化工程、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项目和农林网防护工程,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15年来,坚持生态保护必不可少,在开发的同时,坚决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绝大部分项目区实现了林绿草丰、绿化达标,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提高到了15.4%。同时,十分注重生态建设的丰富多样,针对不同地域地貌,各项目区建设了不同树种、不同特色的防护林、经济林、观赏林和花草园林,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与生态管护的相互结合和良性循环,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运城、临汾、晋城的不少项目区还实现了乔木和灌木相结合,针叶和阔叶相结合,木本和草本相结合,用材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项目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尽快改变项目区农业科技的落后状况,提高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是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迫切任务。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在进行项目建设的同时,把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工程建设与科技并举,重点示范与全面推广同步,专家院校与乡村农民相连,科技导向与市场导向互补,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在项目建设上,全省推广了一系列喷灌、渗灌、滴灌、管道灌溉等节水技术,使亩次用水量、灌溉用时、灌溉费用大幅降低;同时,还引进了多项自动化恒温保鲜和日光节能技术,购置了大量先进的农产品自动化加工、生产、包装设备,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省开发办与各大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各项目区先后邀请了近百名专家、教授到项目区授课,引进了一百多个新品种、新技术,开辟和沟通了30多个国内外销售渠道。项目区累计进行农业技术培训253万人次,使广大农民创新了思维,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学素养。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上,坚持高起点、高导向、高效益,充分发挥样板作用,既要求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又要降低生产成本,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把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5年来,全省共投入专项科技推广示范资金5889万元,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了45%左右,初步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运城市盐湖区在抓好开发建设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服务。1998-2001年,共投入资金55万元,先后组织了59场、次有9.6万人(次)农民参加的专家现场技术传授。传授的内容包括苹果、梨、葡萄、枣、韭菜、桃,日光温室黄瓜、番茄、山羊、蛋鸡等实用种养技术,县开发办结合讲授还编写和印发一套十册的农业综合开发实用技术丛书,使15种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被新型的先进技术所替代,为项目区农民增加收益1000万元。

    7、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开发,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是开发工作的核心和着力点。经过15年来的不断努力,山西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项目区农民增收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诚拥护。事实证明,只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把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发挥好,把各项措施抓到实处,项目区农民增收大有可为,大有希望。近几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高出280元左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项目区农民通过参与各类开发项目的建设和进入多经企业务工,也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土地开发治理中实现脱贫的长治市郊区堠北庄镇余村农民栗双成,开发前全家全年收入只有1020元,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和村里的大部分劳力一样,一年卖血10多次,就这样还欠下不少外债。1999年,栗双成所在的余村开始立项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在2003年,他种地纯收入已经达到4880元,还清了旧债,还买了一辆福田牌农用汽车跑运输,从依靠卖血为生,到依靠农业开发实现了脱贫致富。又如临汾市洪洞县秦壁村农民张加顺,全家5口人,5亩地。开发以前5亩地全年毛收入2800元,纯收入不到2000元。2002年秦壁村开始实施农业结合开发,全村4800亩耕地全部变成种植区域化、品种品牌化、产品市场化、服务专业化、灌溉节水化、田间花园化的高标准农田,秦壁村由此跨上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台阶。2003年,张加顺5亩地一年纯收入达到11750元,是2001年1990元的6倍,过去种田人均纯收入只有不到400元,现在达到2350元,开发成为助推器,使张加顺增收实现了大跨越。

    二、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的对策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发展战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既定的国策和方针。我国农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的着眼点是为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不惜毁林开荒、刀耕火种,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不仅使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生态环境,难以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生产等问题认识的提高,形成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的共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近几年,尽管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绩,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但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生产环境恶化,靠天吃饭的局面还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灌区中有低产田2-3亿亩,每年报废灌溉面积达100万亩左右。一方面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1/3左右,水的浪费惊人。此外,全国还有12亿亩左右的旱地没水利设施,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以1995年为例,我省粮食每公顷产量为2910公斤,比同期全国的4240公斤低1330公斤,其中谷物每公顷产量比全国低1293公斤,小麦每公顷产量为2945公斤,比全国低596公斤。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省的棉花总产量呈持续减少之势。1990-1995年,我省每公顷棉花产量由855公斤减少到714.5公斤,同期全国棉花单产由810公斤增加到879公斤。农产品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如法国、埃及、日本和德国1992年的谷物每公顷产量就分别达到6516公斤、5689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省1995年谷物每公顷产量仅为3365.7公斤。荷兰小麦单产是我省的2.5倍;土豆单产是我省的1.8倍;甜菜单产是我省的2.6倍。

    从全省的环境看,形势也是不容乐观。我省地处黄河流域,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乱砍滥伐,加上战火的焚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有关资料称:我省水土流失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0.8%。全省近2/3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平川地带共有盐碱地450万亩,接近平川面积的10%。在全省6800多万亩耕地中,旱地面积占近70%。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每年输入黄河泥沙3.67亿吨,占入黄泥沙总量的近1/4。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耕地,危害农业生产,而且抬高河床,淤塞水库。我省最大汾河水库,设计库容为7.26亿立方米,现已淤积3.4亿立方米,严重影响省城的供水和下游150万亩农田灌溉。全省35个贫困县全部分布在水土流失地区。鉴于以上情况,大搞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山水田林等综合治理实现我省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纵观15年来我省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就是巨大的,但是绝不可以满足于现状。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突破了传统农业建设的模式,丰富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促进了农村产业化进程,是“德政工程”、“小康工程”和“幸福工程”,从山西的实践情况看,农业综合开发仍然是任重道远,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开发的效益。

    1、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的领导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首先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目前,我省各级政府由于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认识不同,组织领导的措施也不同。相当一些市、县没有综合开发领导机构,有的地方虽然有牌子,但是一无编制、二无经费、三无办公地点,难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深入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农业综合开发不是一项临时性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复杂细致的工作。因此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固定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

    2、正确处理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形成国家、集体、农民个人共同搞开发的局面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政府行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农业综合开发都将是政府对农业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坚持政府行为,又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因为国家的投资毕竟有限,必须广辟资金渠道。能否实现政府行为与市场有效结合,是当前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关系到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能否上台阶、上规模、上水平的大问题。

    当前我省提高农民搞开发的积极性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坚持国家制定的若干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坚持谁开发、谁受益“,”多筹资多扶持、不筹资不扶持“的原则;二是要使广大农民群众知晓目前的土地政策,坚定广大农民长期搞开发的信心和决心。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就是要在开发经营方式上,资金筹集方式上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上进行改革,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投入。如可以走资本与资本联合、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资本与技术结合的路子。也可以搞股份合作制和租赁拍卖、承包经营等。此外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开放与开发相结合,更多地吸引外资搞生态方面的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并像工业和第三产业那样,实行招标投标。不仅要对国外开放,也要对省外开放,这是推动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上台阶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3、适应农村改革的新形势,把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轨道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举措,只有纳入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轨道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综合开发之所以要纳入产业化的轨道,一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实行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区多数农户都是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分散,集中管理程度低,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抵御市场风险。实行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为中介,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在继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农户经济组织起来有序地进入市场,可以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行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接轨。二是实行产业化,有利于把改革和发展统一起来,是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现实选择,经过近15年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项目区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从根本上打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村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劳动投入和资源消耗实现,因而粗放经营比重较大。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又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行产业化能冲破城乡壁垒,打破条块分割,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所制流动,把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形成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的机制,加快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4、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央确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指导方针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农业问题最可能是科技解决问题“。未来我省的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大做科技文章,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来实现经济效益。我省的农业综合开发虽然注重了科技应用,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中央的要求还相去甚远。目前,我国沿海及内陆一些省份,科技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中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江苏省已在55个项目区内建立了7个处级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44个县级示范区,从而形成了实验区、示范区、普及区3个不同的开发层次,使农业综合开发上拉科技源头,下连生产领域,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内蒙古每年培训的农牧民达190万人次,最近3年全区有百项农牧业实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3.3亿元。四川省川中项目区推广农户总结的”十项改革“,实现了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的”五良配套“,效益倍增。辽宁省盘锦市的立体农业模式,做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一水多用。河南省推广的《万亩节水农业技术》节水40%,节电310%,推广流域面积50%-60%,节地1.2%。

    农业综合开发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和示范区,必须全面发挥科技的作用,要力求在项目区内使科技的贡献额达到50%左右。为此全省各地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建设好标准农田。在坚持集中连片,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的过程中,把开发的农田建设成为田林渠路配套,桥涵闸泵齐全,旱能灌、涝能排、高产稳产的现代化标准农田。特别是滩涂改造,由于大多地势低洼,盐碱成份大,十分易涝。可以采取以挖鱼塘,建硬田的办法解决易涝低洼和排水的问题。二是要抓好”白色“和”绿色“两个革命,大力推广新的农业产业化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推广和普及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水稻旱育稀植、大豆垄三栽培、甜菜纸筒育苗、蔬菜保护地栽培和畜禽水产养殖高产综合技术。三是在产业开发中,大力开发高、精、尖技术产业和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精“。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成也管理,败也管理。各级开发部门肩负着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双重责任。如何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确定科学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把资金管好、用好,把项目建成、建好,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农民群众满意,始终是全省开发工作的重心和关键。农业综合开发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后,特别是近几年,管理和创新,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省开发工作的主旋律。

    ——严格项目编报,坚持科学决策

    项目规划与设计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15年来,在项目计划的编报上,各级开发部门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评估论证工作,但是也存在着把关不严,筛选不精的问题,因此,今后的开发工作要把项目编报放在着眼点上,做到领导不重视,群众没有积极性的不立项;规模小、零星分散的不立项;投资大、产出小、无市场、效益差的不立项;技术措施不可行的不立项;财政配套差的不立项;法人信誉不好,还款无保障的不立项。从而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推行目标管理,强化管理责任

    为提高项目区各级领导的责任心,今后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区的项目要层层分解任务,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实行定任务、定投资、定质量、定工期,定奖惩的“五定”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

    ——推行项目公示制、招投标制,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为了增强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透明度,要通过下发文件、制作标志牌、设立公示栏,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公告等形式,对项目工程计划、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实行“阳光作业”、“阳光工程”。在公示过程中,市、县开发办要对项目区的公示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全程监督,并设立举报咨询电话。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有完整的招投标文件,招标、投标、开标、评标、议标和中标的程序。

    ——建管并重,提高管护效益

    工程管护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延续,也是开发工程能否经受考验,能否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在项目验收后,各项目区都要进行管护大检查,督促各地明确管护主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把所有权、使用权和管护主体落到实处。通过不断总结和探索,各项目区要普遍建立形式不同,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管护办法。

    6、改革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统一的资金运作体制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保证。如何应用好各级财政的开发资金是各级开发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资金管理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要逐步由松散无序的计账式管理向严密、统一、完整的县级报帐制转变。通过抓试点、搞培训、大检查等形式,全面和严格推行县级财政资金报帐制。采用报帐制:一是对实行工程承包的土地治理项目和科技示范项目,其所需款项由施工单位根据承包合同提出用款申请,经建设单位核实、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分批予以拨付。二是对未实行工程承包的土地治理项目和科技示范项目,项目开工时,由建设单位根据批复的项目计划用款申请,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拨付部分工程启动资金(原则上不得超过该项目财政资金总额的30%)。三是对多种经营项目的财政无偿资金,由用款单位凭有关真实、有效凭据实报帐。经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及时拨付资金。二是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资金回收。资金回收,一是政府、财政逐级签订承诺书,明确义务和责任,通过制度制约和主动工作,提高还款意识的自觉性。二是实行工程立项、工程投资、工程效益与还借款相挂钩的办法,坚持资金不偿还不上新项目,效益不好不增加新投资,依靠提高效益保障实行资金回收。三是对开发成果进行拍卖、转让、租赁,从中回收有偿资金,依靠产权转让,实现滚动发展。四是把有偿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在效益好、信誉好、管理好、潜力大的地方,尽量降低回收风险。五是应用法律手段保障资金回收。三是严格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验收。管理重在落实。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建立后,要把全省11个市62个项目县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真正见到实效,必须深入到基层,在基层抓落实。按照国家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年度项目竣工后,市县区开发部门召集有关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从单项工程起,逐项逐片进行自验,自查自纠。在省级验收上,本着实事求是、严查细究、善始善终的原则,定实施方案,定评分标准,定验收纪律,抽调全省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交叉验收,对抽查的项目区真正做到帐目了然,资料齐全。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山西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