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初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
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641.67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比例高达73%。据《南宁统计年鉴》(2004)资料,2003年由农村居民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8%,显然,这与其人口数量是极不相称的。在城市消费市场逐渐饱和的今天,发展和繁荣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而消费严重不足的农村市场,却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本文通过以2003年的数字为例,对南宁市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及发展
一、南宁市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 (一)消费水平比较低。2003年南宁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0元,不及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部分省会城市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先进城市的差距更大。如下: 2003年部分省会城市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 全国/1943南宁/1740北京/4147上海/5670天津/2319厦门/3737长沙/3172 成都/2721南昌/1984呼和浩特/1991济南/2316郑州/2273 (二)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南宁市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仅局限于食品类等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支出过低。如下: 2003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元/人)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 食品/980/56.32 衣着/43/2.47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65/3.73医疗保健/76/4.37 交通和通信/120/6.9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224/12.87 居住/204/11.72 其他商品和服务/28/1.61 1、从食品消费支出看,2003年南宁市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980元,占消费支出的56.32%,肉、蛋奶及其制品消费量极低,全年人均消费量只有28.64公斤,说明目前南宁市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以谷物的膳食结构为主。 2、衣着消费支出比重很低。2003年南宁市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43元,只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47%。 3、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看,2003年农村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为224元,其中,教育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占了较大的比重,2003年南宁市农村居民该项支出为198元,占了全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的88%,其他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只占较小的一部分。说明农村居民除了食品方面的支出外,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比较大。 4、农村家电普及率低。2003年平均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58.58台,空调3.11台,电冰箱4.05台,洗衣机6.53台,微波炉0.11台,影碟机2.37台,电话机2.84部,移动电话1.64部,照相机1.19台,均远远低于城市水平。 5、农村家庭住宅配套设施欠缺。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家庭住宅里没有自来水、煤气等配套设施。从970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资料看,虽然南宁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76平方米,且楼房占了66%,但家庭住宅配套设施仍比较欠缺:无厕所的住户占了36%,使用液化气的住户仅占13%,使用自来水的住户占49%。 6、交通工具比较缺乏。2003年南宁市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04辆,摩托车47辆,生活用汽车0.6辆。 二、制约南宁市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一)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且增长缓慢,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购买力不强。消费需求的形成有两个条件,即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虽有购买欲望,但没有货币来支持,就不能实现消费。从南宁市目前农村市场来看,农民有较强的购买消费欲望,然而却缺乏相应的购买能力,使得农村市场始终不能有效启动。究其原因,即为目前南宁市农民纯收入仍普遍偏低,增长速度缓慢,限制了农民的消费。主要表现在: 1、农民收入偏低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3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31元,比上年增长5.7%,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62元,是农村居民的4.1倍。即使农民将全部纯收入用于消费,其在消费市场上的购买力也极为有限。其次,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家庭人均纯收入偏低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大,据对970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28%;1000-1500元的占21.03%;1500-2500元占39.28%;2500-3500元占14.23%,3500元以上占16.19%。由此可以看出,南宁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有些农村家庭收入还未摆脱贫困。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还属于温饱型。农民收入偏低严重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到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限制了农村最终消费。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231元,不到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收入明显偏低;同时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曾一度逐年下降,从1998年的8.61%一路下降到2000年的5.05%,2001-2002年略有回升,达到6.27%和8.75%,2003年又回落到5.7%。由于国家财政和信贷资源的分配中存在着较多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例如2001年国家大幅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致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低收入农民群体庞大,收入分配不均衡,收入增长不同步,使潜在的购买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难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致使农民的总体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偏低,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 第一,由于近几年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绝大多数农产品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因而导致许多农产品价格低迷,销售不畅,农产品受到较强的市场需求的约束。诸多农产品价格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农民实际收入的下降。 第二,由于农民的负担较重,导致其实际收入下降,预期消费递减。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平均每个农民负担33.28元,还是比较重的。 第三,当前乡镇企业正处在深化改革和调整的关键时期,增速减慢,短期内难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并且随着城市就业竞争的加剧,农民进城就业的压力增大,这也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第四,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滞后,农民的增收渠道单一,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缓慢。 第五,市场不活,流通不畅,农产品不能顺畅地流入城市。有些农村地区之所以贫困,很大程度上并非不能生产产品,而是由于商品流通没有搞活。近几年,南宁市相当一部分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如龙眼、荔枝、西瓜等都存在因流通不畅而滞销的情况。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换来实实在在的金钱,致使农民生活质量无法提高。 (二)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差。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同城市相比还相当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家庭的消费,从而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村的交通设施落后。道路交通是产品能顺利流通的关键,目前南宁市农村大部分是土路山路,路况差,交通极不方便。当地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外面的产品运不进来,当地农民的消费欲望难以满足。 第二,农村的信息技术相对落后,通信手段不发达。消费信息是指导消费的重要依据,从微观上讲,消费信息能引导消费者去购买、使用商品,引导消费者慎重考虑自己的消费支出,改变自己的消费结构。但据调查,目前在农村广大农民的信息获取主要依靠间接途径实现,即绝大部分信息通过乡村的主管部门逐层传达来实现,这样农民有关消费的信息的及时性和可信度必然大打折扣。另外虽然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已达到28%以上,但是真正用此来获取市场信息的用户并不多,绝大多数用户对电话等通信设施的消费还处于低级阶段。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民的实际消费需求。 第三,农村的消费环境差。南宁市农村供电设施较为落后,并且电费明显偏高,成为制约农民对家用电器消费的“瓶颈”。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简陋落后,销售的消费品基本上是初级、落后的商品,连农民的日常消费都难以满足,就更谈不上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实现消费层次的升级。 第四、农村市场建设投入不足,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对农村市场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大型商场过于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市场规模小,销售网点少,运输、维修等服务环节尚不健全,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适应农民购买力及其消费特点的商品缺乏,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滞后,假冒伪劣商品率高也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例如:家电产品在城市已趋饱和,市场扩张的潜力在农村。但据推算,一个农民家庭12年的储蓄才能买得起一台电冰箱,所以面对高昂的价格,农民的收入显得微不足道,尽管有强烈的需求愿望,然而这种需求愿望最终也将会因无购买能力而难以转化为实际需求。这表明,家电产品的价格偏高是其在农村未打开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生产者的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的相对滞后,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四)农民的预期支出增加。农民的子女教育、疾病医治等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农民收入极不稳定,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不能把有限的资金完全用于消费。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预期收入减少的同时预期支出却在增加,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子女教育费不断增加。教育制度的改革尤其是高校扩招和实行有偿服务给家庭本就不富裕的农民带来沉重负担。过去供一个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只需几千元,而现在仅一个大学生每年就需要上万元。2003年南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31元,以四口之家计算,一名农村大学生完成学业要花掉全家大约五年的纯收入。这样算来,在农村一个平均收入水平的家庭,只要家里有一个孩子准备读大学或正在读大学,全家就必须节衣缩食,减少开支。②医疗费和医药费的攀升也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7%,而医疗费却增长了47.34%,医疗费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增幅,也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户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 (五)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抑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据调查,南宁市农村有部分农民用于送礼、博彩娱乐等灰色开支高于日用品的消费支出,而这部分消费支出并不能转化为国民经济生活中的有效需求。 三、发展南宁市农村消费市场的有利条件 (一)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所提高,农村居民购买潜力较大。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1998-2003年南宁市农民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61%、7.05%、5.05%、6.27%、8.75%和5.7%。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却落后于收入的增长,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同比仅增长1.9%,落后于收入增长3.8个百分点。显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南宁市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有一定容量,农民具有一定的购买力。 (二)农村巨大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容量。市场营销理论指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和商品是构成市场的4个必要要素。据统计,南宁市2003年乡村人口数为495.49万人,总户数为119.16万户,户均人口数为4.16人。从南宁市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构成看,2003年农村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支出相当于城市困难户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支出的72%,但从消费支出的结构看,城市困难户人均全年部分消费支出分别为:交通与通讯172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351元,居住459元,其他商品与服务68元,而农村居民分别为120元、224元、204元、28元,各相当于城市困难户家庭相应支出部分的70%、64%、44%、41%。如果将农村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与城市困难户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之比(72%)与农村居民各支出项目与城市困难户各支出项目之比相比较,农村居民各项支出的偏差分别为:交通与通讯类偏低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偏低8个百分点,居住类偏低28个百分点,其他商品与服务类偏低31个百分点,如果有1/6的农村家庭在交通与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以及其他商品与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接近或达到城市因难户的水平,每年将形成3.9亿元的市场消费需求量。 (三)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档次低,市场空间大。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环境的改善,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2003年农村居民的彩电、洗衣机、热水器等耐用消费品的百户拥有量分别比上年增加10台、3台、6台。微波炉、家用电脑、摄像机、中高档乐器等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味的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农民家庭。但在农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中,仍有相当部分产品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生产的,需要更新换代。因此,在农村逐步形成千元以上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热点是完全可能的。 (四)随着南宁市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农村居住及相关消费也将呈现增长势头。农村居民居住及消费正成为农村消费市场的领头羊,由此拉动建筑装潢材料等相关产业市场的趋势已成必然。 四、发展南宁市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路与对策 (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目前南宁市农村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在于农民收入偏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因此,要确保农民增收,就要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是南宁市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2、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拓展农民增收的新空间。农民增收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搞活流通,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农产品能否卖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因此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在当前就显得十分重要。 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收的战略性措施。从根本上讲,农民收入偏低,是由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太低,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直接原因又在于农业劳动力数量过多。为此是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促使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转移。 4、因地制宜,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在优质、优美的农村环境中参观、休闲、生活、劳动、体验农村的田园生活和生产生活方式,对于现代都市人富有吸引力。因此生态农业旅游把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用现代科技对农业基本建设进行强化,作为一种新兴绿色产业,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对农民的消费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善消费环境应放在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大电网改造力度、整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成本,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大型农机具进入农村创造条件。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让工业品顺畅地流入农村。南宁市上年决定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三大会战”,通过“三大会战”,将有助于改善南宁市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创造有利条件。相信随着农村各项基础工作的落实到位,农村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将会得到改善。 (三)建立市场信息网。可以通过在乡村一级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或通过广播电视,使农民了解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搞活农产品流通,改善农民经营效益,更好地指导农民生产和消费。 (四)企业要为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可通过“点菜经营”的独特经营方式,根据农民的消费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生产符合广大农民需要的实用、优质、功能简单、价廉物美的产品,扩大农民消费需求。 (五)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农村城镇化,集中零散的居民,营造舒适便捷的城市消费环境,改善农民消费品市场功能,使小城镇具有生产、服务、娱乐、教育的功能,一方面对周边农村具有辐射经济信息,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作用,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作后盾;另一方面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点和平台,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培育农村居民正确的消费观念。要加快形成积极的消费观念,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要克服“只知道买价格低、便宜的商品,养儿防身养老”等片面观念。要加快形成辨证的消费观念,引导农民形成“消费创造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增加收入,收入的增加又会形成消费”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意识,逐步放弃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不能消费,不愿消费,不敢消费”的消费观念;要逐步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杜绝农村中日益漫延的盲目消费(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什么)、愚昧性消费(烧香拜佛、耗费巨资修建坟墓等)、腐朽性消费(赌博、嫖娼等),以积聚和合理分流农村消费品市场购买力,加速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育。 另外,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建立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这将对农民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要发展和繁荣南宁市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手中有钱,心中不慌”,只有富了农民的“口袋”,才能让农民“掏腰包”。规范市场是基础。相信做好了各项农村工作,农村消费市场会合理有序发展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