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顾事件娱乐化受伤的是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09:45 证券时报 | |||||||||
知名企业家、知名学者、突然冒出的神秘“中间人”;传闻中的勾结、反目成仇、澄清、反驳、再澄清;一切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还有什么比“郎顾公案”中的角色搭配、情节离奇和实质更能构成一起娱乐事件的要素呢? 2004年的“郎顾”恩怨并没有随顾雏军起诉郎咸平而终结,相反,在进入2005年后,事件再度升级,只不过由于所谓“中间人”的出现而更具戏剧化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当事三方外,相信局外人已很难根据公开信息加合理推断得出一个自我信服的真相。通过司法程序将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料必还会耗以时日。然而,在此期间,像观众对待娱乐事件中的明星一样,面对如此情况,更多的人宁可先入为主地将当事人推定为“有罪”。 然而,与真实娱乐事件不同的是,后者娱己娱人之外,除偶增各方烦恼外,尚不至造成太多损失;而“郎顾公案”在给观者带来娱乐效果的同时,还着实伤害了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方。“有罪推定”的思维惯性,不仅令当事各方陷入“多输”的局面,也波及了市场的诚信根基。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企业,本应以股东利益为最高利益、严守诚信、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在受到质疑后,则应最大程度地通过各种渠道披露事件真相,释去投资者心中的疑问,唯如此,才能建立起投资者对其信心。正如顾雏军本人所说的那样,自从他成为公众人物之后,一直饱受质疑,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接连不断的质疑,顾虽然多次出面澄清,但却一直没能释去投资者心中的迷雾。上市公司和顾雏军本人无疑是受伤者之一。 由于事件的真相尚未揭开,本应最受尊敬的学者,其形象也在此次事件中大大受损。学者本应秉持独立客观公正立场,严守学术操守,厘清学术研究和社会公责的边界,但是,由于无端卷入公众事件,在引来一片喝彩的同时,当事人言语的独立性已广受质疑,甚至在民众的过敏情绪下波及整个学界。“有罪推定”心理同样给学者带来伤害。 然而,在事件中受伤最重的还是整个市场和投资者。当代资本市场完全建基于信息的公开和信心的确立,而对公司治理缺陷的担忧以及对媒体评论的不信任感,将使投资者无所适从,公司股东也因牵涉到的股票价格与不断攀高的大盘背道而驰、节节下滑而损失真金白银。 财经事件关涉众人利益,如果演变成娱乐事件,对各方来说都不是幸事。奉劝各方:坚守法律和道德,少制造一些娱乐化事件,这才是市场之幸,投资者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