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血栓、脑梗塞),是因脑缺血导致区域性脑功能发生障碍的一类疾病。目前,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远高于心肌梗死。据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病人6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数在200万人以上,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整个脑卒中60%-70%左右,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约130万人,而且幸存者许多留有严重后遗症。专家认为,早期诊断和救治,挽救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治疗脑血栓的关键。
危险因素
有关文献显示,脑细胞死后不能修复,脑梗塞或出血后只在局部形成纤维胶质疤痕。因此,有效降低脑血管病发病率,在于确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它们的影响。其中,老年是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还有:
高血压——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基本病因;中风的危险度与血压高度呈线性关系,有高血压史者脑卒中危险增高13——24倍。控制舒张压(和收缩压)可显著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吸烟——烟龄是中风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脏病——脑卒中第三位公认危险因素是心脏病,特别是伴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者,为中风、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和血糖升高——糖尿病和血糖升高为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1项随访22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校正年龄的相对危险度在血糖正常高值、无症状高血糖、已知糖尿病3组分别为1.32、1.86和2.72。此外,高脂血症、急性脑血管病史、大量饮酒、长期应用避孕药,腹部肥胖、缺乏体育活动、长期紧张、情绪突变、气温骤冷、钠盐摄入过多、钾盐摄入过少、中风家族史等均为中风的可能危险因素。
修复“半暗带”
传统治疗理论认为:脑缺血使大脑半球形成梗塞灶,灶内脑细胞处于不可逆转的坏死状态。在这一理论影响下,传统治疗方式,不考虑对患者神经细胞的恢复治疗,相关的药物也没有考虑对患者脑细胞的修复。
据专家介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梗塞后,梗塞灶周围会形成一个“缺血半暗带”,“半暗带”内的脑细胞,还存在着大量处于休眠状态或半休眠状态的脑细胞,这些细胞仅能维持自身形态的完整,由于缺少能量的供应,无法行使原有的正常功能。因此,如何挽救“缺血半暗带”,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关键。一般认为,“半暗带”出现在缺血后一小时,通常可持续24小时左右,这就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时间窗”——治疗的“黄金时期”。在此时间段,采取措施挽救“半暗带”,就能赢得进一步治疗的时间。通过治疗,使原来栓塞的脑动脉血管重新通畅或建立新的侧枝循环,使原来处于缺血状态的大面积脑细胞恢复血液供应,增加能量物质的供应,休眠与半休眠的脑细胞就会被重新激活,逐渐恢复正常的脑功能。
以往,临床治疗“缺血半暗带”,主要通过溶栓和其他非溶栓类药物。溶栓治疗,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尽管该类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严格的3——6小时治疗时间窗和临床适应症要求,限制了在患者中的应用。
新药恩必普
专家介绍说,非溶栓类挽救“缺血半暗带”治疗药物,是近年出现的新治疗途径。该类药物能够帮助病人建立侧枝循环、促进新生血管恢复脑血流供应,使“半暗带”向正常组织转化或使恶化进程稳定。
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最新推出的国家级一类新药——恩必普,就是具有这一特点的药物。恩必普能够通过重构缺血区微循环、缩小脑梗塞面积;保护线粒体功能,提高能量代谢,实现挽救脑“缺血半暗带”功能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患者是脑卒中高危发病人群,且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没有脑梗塞发病的初步判断知识,使患者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期”,处于“半暗带”的脑细胞基本已经凋亡坏死,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因此,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及家属,平时要注意患者各项指标的控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加强对脑卒中疾病知识的积累,一旦患者突发脑卒中及时送至医院救治,及时给予药物干预,挽救患者的“缺血半暗带”,将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降至最低。(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