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背后的隐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11:21 商务部网站

  日本,曾经连续11年为我最大贸易伙伴国,去年下降为第三;曾是中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国,去年对华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金额均低于韩国,退居第四;曾是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和无偿援助最多的国家,最近打算取消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曾经辉煌的中日经贸关系究竟怎么了?

  连续的经贸辉煌

  据海关统计,2002年中日贸易总额1019.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占我外贸总额的16.4%。

  2003年我国对日本进出口总额为133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占我进出口总额的15.7%,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我对日出口594.26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占我出口总额的13.6%,居第三位;我自日进口741.51亿美元,同比增长38.7%,占我进口总额的17.96%,居第一位。中方逆差147亿美元。

  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超过3万个,协议金额650亿美元,实际投入461亿美元。此外,日本政府累计向中国承诺提供用于224个项目的30472亿日元贷款,为125个项目提供了1322亿日元的无偿援助。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1至11月中日贸易虽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已被中国与欧盟、美国贸易额超过,总额为1514.9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4%。其中,对日出口658.76亿美元,同比增长23.7%;自日进口856.19亿美元,同比增长28.5%。

  同时,我国对日逆差继续扩大,1至11月,这一数字为197.43亿美元,列第三位,仅次于我国对我国台湾地区、对韩国的逆差。

  辉煌背后的的隐忧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间政治关系已经处于低潮,这严重影响了两国的经贸发展。”商务部研究院亚太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长文研究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徐长文是国内最早提出中日“政冷经也冷”的专家之一,他认为,所谓中日之间“政冷经热”的说法并不准确。

  “中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增速均在30%以上,而和日本的贸易增速只有20%多。”徐长文告诉记者,中日贸易增长速度每年下降10个百分点,目前中日贸易增速已经明显慢于中国与欧盟、美国、东盟的贸易增速。

  据他介绍,2004年,日本让出了“占据”11年之久的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下降至第三。2004年前10个月,日本对华合同投资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均低于韩国,退居对华投资国家(地区)排位的第四位。

  “此外,日本对华援助和政府贷款也开始大幅减少。这些无不说明,中日的经济关系已经变凉。”

  “政热”才能化冻“经冷”

  中日“政冷”直接带来两国间的大项目无法进行。“要想使两国经贸关系回暖,日本政府一定要在政治上作出积极行动,破解僵局。”徐长文说。

  他认为,包括新西兰在内的30多个国家都已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如果日本也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不仅对中日政治关系,也会对两国经贸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据了解,中国在日本的18个自由贸易区候选国中排名一直靠后,但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信息显示,中国是日本最好的贸易伙伴,中日经贸的发展直接推动日本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

  “日本应该有远见一些,建立中日自贸区对两国其实是双赢的。目前,日中主要商品贸易相对于同期还是增长的,中日双方都应努力保持这个发展形势。”

  徐长文还对记者表示,日本政府打算取消ODA(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无益于两国经贸关系的改善。

  据他说,贸易、投资和ODA是中日经贸关系的主要内容。ODA在某种意义上已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中日友好关系的体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日年贸易额不到100亿元人民币。如今,这一数字将近1600亿元人民币,在很大程度上有ODA的作用。

  “ODA既然带动了贸易增长,那么要求ODA‘毕业’和认为取消ODA对华没影响的看法就是不对的。”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