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凭什么做大做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11:15 证券时报 | |||||||||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曾经这样诠释他所理解的中国企业发展观: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试图通过做大而做强,它的命运就是一个失败的开始。迄今还没有看到哪家企业是通过做大而做强的。笔者以为,尽管上述观点虽有偏激之处,但对照沪深上市公司10余年的发展历程,似乎不难找到某些注脚。 众多投资人也许不会忘记,1998年上半年,四川长虹(资讯 行
清华同方(资讯 行情 论坛)作为高科技公司的优秀代表,从1999年开始先是配股、后是增发,雄心勃勃进军网络及相关技术领域。如今4年过去,投资高科技并未使公司做大做强,相反业绩却大幅下降近七成,股价也跌至14元上下,投资人损失惨重。2004年初,号称“创新并购模式”的TCL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整体上市,募集资金近50亿元,然而,去年前三季度,整体上市后的公司业绩较原公司业绩大幅缩水,股价暴跌,一大批股东被深套其中。 其实,在深沪股市1400余家上市公司中,上述“做大做强”的例子并非个案,好多企业都是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最后却摔了个鼻青脸肿。 很显然,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日渐弱化已是不争事实。究其缘由,除了竞争激烈的因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众多上市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因而只能靠规模、数量和打价格战来赢得市场,其结果必然导致公司可持续发展遭遇恶性循环,经营业绩每况愈下。 目前深沪股市再创5年多来新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投资大众对作为证券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深感忧虑的心态。笔者以为,重振投资大众信心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迅速培养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在于,上市公司要避免盲目过度扩张,要专注于自己的特长。眼下钢铁、电力、水泥等行业供求矛盾看似紧张,但两三年后,相关行业(包括上市公司)的过度扩张,必然形成产能过剩,价格跌落的困境。届时这些行业所在的新老上市公司业绩下挫势成必然,投资人又将面临亏损。 香港中国证券研究协会会长刘耀荣先生曾在去年底《证券投资》周刊撰文指出,香港蓝筹股的特点就是保持公司每股盈利上升,每年稳定现金分红,很少向股东圈钱,要发展就向银行贷款,并保持公司财务稳健原则。香港证券市场的经验是否值得沪深股市借鉴,值得政府和管理层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