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防范中长期信贷风险系列报道(五)郑研 本报记者 姜业庆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拥有国家信用的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在过去6年间,充分发挥债券银行的筹资功能,通过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将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分散、短期的资金转化为集中、长期的资金,并投放到国家“两基一支”建设中去。在这个筹集长期资金的过程中,开行逐步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在保证开发性金融信贷投放需求的同时,实现
了债务结构与信贷结构的合理匹配,有效地防范和分散了中长期信贷风险。
1998年9月,开行依托国家信用,以低于行政派购债券利率水平,成功进行了市场化发债尝试。到2000年,开行债券发行完全实现了市场化。截至2004年12月8日,开行累计发行金融债券达两万亿元,其中市场化发债1.5万亿元。
市场化发债为开行提供了长期、稳定、高效的资金来源,有效地增强了其抗风险的能力,解决了贷款与债券期限匹配上的矛盾。在市场化发债的过程中,开行十分注重金融创新和产品创新,债券融资成本也逐年降低。1999年,开行针对市场对利率存在走高预期的情况,推出了长期浮动利率债券,在解决贷款与债券之间期限匹配矛盾的同时,使发行人和投资人都规避了利率风险。到2003年底,开行累计发行长期浮动利率债券3845亿元,为有效控制全行筹资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过去几年间,开行还抓住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的机遇,发行了2800亿元10年期以上固定利率债券,期限最长的达30年。这些在低利率时期发行的长期限固定利率债券,对开行今后若干年内抑制经营风险将产生积极影响。
从市场化发债伊始,开行就非常重视负债期限与资产期限的合理匹配,利用中长期债券有效覆盖中长期信贷风险。例如,作为开行债券主力品种之一的浮动利率债券,其成功发行一举扭转了开行原有负债期限较短的局面,使债券期限由市场化初期的1年期以内短期债券延长到10年期长期债券,大大优化了负债结构,有效地改变了贷款平均剩余期限远长于债券平均剩余期限的状况。2003年,开行债券平均剩余期限已超过贷款平均剩余期限,到2004年11月底,二者之间继续保持平衡状况,使资产负债的期限处于完全匹配的状态,有效地控制了流动性风险。
为防范和分散长期信贷风险,开行近年来还积极建立资本市场出口,通过为贷款客户承销企业债券的方式,帮助客户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减少对信贷融资的依赖,从而提升开行的信贷资产质量。2000年8月,开行在国内银行业中首家获准进入企业债券承销市场,通过管理体制和承销业务的大胆创新,帮助客户拓宽融资渠道。2001年12月,开行首次作为主承销商,为广东核电集团公司成功发行了25亿元的七年期“01广核债券”,次年又发行了40亿元十五年期的“02广核债券”。这两期债券为广东核电集团筹集了长期低成本的资金,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至2003年底,开行累计承销企业债券117亿元,占企业债券承销额的13%。
与证券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的是,开行进入企业债券承销市场,主要目的不是获取收益,而是通过开展此项业务,贯通长期信贷融资与资本市场的连接,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分散长期风险的作用,为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在资金投向上,开行承销的企业债券主要用于解决能源、交通、石油、化工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直接融资,有利于改善和优化我国“两基一支”的投融资结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对发债企业监管制度的日益完善,开行为其承销债券的企业,将被置于更加严格的社会监督之下。这有利于建设企业信用,开行投放到这些企业的中长期贷款风险也将随之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