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增持浦发银行 上海滩金融老大棋到中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08:40 经济观察报 | |||||||||
众多实力企业竞相争当上海本地金融控股集团的大戏,将随着上海国际集团控股浦发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的举措,而告一段落。 “控股浦发行是我们整个金融控股规划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我们现在实际上已经是金融控股集团,剩下的任务就是整合。”1月12日,上海国际集团一位高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海国际有意在3-5年间转变为一家管理型金融控股公司,而整合旗下的各金融板块之后,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搭建混业经营的平台;所控股的实业投资公司将首先转化成资产管理公司,并在产业基金法的进一步明确下,发展成为产业投资基金。 这样的战略思路在上海国际诞生之初开始萌芽,而在其控股上海惟一的上市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行”)之后,得以进一步明确。 增持浦发行 1月4日,上海国际集团受让宁波市金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900万股浦发行股权,一共持有的浦发行的股份占其总股本的4.73%。加之,上海国际集团控股子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所持有的浦发行7.01%股权,上海国际实际持有浦发行股权达11.74%,成为浦发行的实际控制人。 “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浦发行的第一大股东,但是因为浦发行的股份相对分散,而上国投又只是我们的控股公司,不便于我们公司在战略上来控股浦发行。随着银行很有可能向全能型银行转变的趋势,浦发行将成为我们整个金融控股系统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混业经营平台,所以我们在2003年就开始以集团的名义持有浦发行的股份。”上海国际集团投资部一位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 成立于2000年4月的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金融产业为主体,具有投资控股、资本经营和国有资产管理三大功能的管理性控股公司,金融资产、金融股权分别占到集团总资产和直接投资的65%以上。 然而,根据花旗和浦发行的协议,到2008年前,花旗最多可持浦发24.9%的股份,成为浦发行的相对控股股东,上海国际目前的控股地位还面临花旗在4年中的可能战略选择。 “上海国际持续增持浦发行的股份,可以算是对花旗有可能不再增持的一个回应。”1月12日,华夏证券研究所分析师袁建军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认为。目前,外界一直猜测花旗集团有意参股中国建设银行。 “对于浦发行来说,我们更愿意引进花旗,他们对我们的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都能够起到优化作用。上海国际增持我们的股份,看重的是我们的回报。”杨国平表示。 对此,上海国际集团方面也表示:“控股金融企业只是我们的战略,我们最终是希望这些公司在集团这个平台下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整合来发挥金融控股的优势。” 金融控股地位或将胜出 “通过控股浦发,我们基本上在上海的金融控股企业中已经胜出。”上海国际内部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上海建立金融控股集团一直是上海市政府的长久规划。2004年3月,上海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曾透露“上海应尽快构建若干家本土大型金融控股集团”。而包括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宝钢、申能、上实、上海国际等本地金融企业和产业集团都有金融控股的意图。 “根据现在的情况,券商很难成为未来金融控股集团的侯选人;”上海本地一位资深银行界人士分析认为。 而德隆事件之后,高层对产业控股金融的意向似乎在弱化。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于2004年上半年公开表态:由纯粹的投资公司或者非金融企业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未必是中国金融业走向综合经营的良好模式。 另外,对实业资产的转化,上海国际的思路也很有“新意”。“我们未来会把目前的实业投资首先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然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化为产业基金。正在进行的是上投实业和华东实业,使这些产业基金最终变成集团的类金融。” 上海银监局内部人士也曾对记者表示:“我们总体是比较倾向于由金融类企业成为上海本地的金融控股集团。上海国际在这方面比较符合要求。但是,上海本地金融控股集团的资格最终还有待于央行或者更高层的认可。” 而对于成为金融控股集团的困难,上海国际这位高层人士也坦言:“上海国际集团是在上国投的基础上成立的控股公司,很多人事、管理、行政都基本是沿用了上国投的国有管理模式,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