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进口车市场:山雨来,未必风满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07:31 中国青年报 | |||||||||
“没有期待,更没有恐惧。”不久前,业内一位专家在谈到2005年进口车市场时说,2005年1月1日,曾经是个让中国汽车闻之丧胆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起,进口汽车许可证将在中国永远被废止。但与此同时,进口车保税区也将被取消,从而大大增加其经营风险,因此,使这个中国汽车的大限日子显得无足轻重了。 该专家称,过高的关税、严厉的配额制和审批制度,损害的却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近期进口车的价格竟然不跌反弹。来自天津港(资讯 行情 论坛)保税区的消息,目前涨得最凶的是丰田佳美,涨幅达1.7万元。另外,奔驰、现代酷派、本田思域等进口车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专家称,由于目前进口车配额取消改为换发《自动进口许可证》,但许可证还没有完全换发到位,市场上现车比较少,涨价是理所当然的。业内人士预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现在进口车市全线反弹,可能将持续半年多时间,下半年可能会略有降价,预计到2006年进口车价格才能比较稳定。 五大因素影响进口汽车市场 “2005年汽车价格将会进_步下降。”对于大家最为关注的价格问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认为,由于产能增长速度远远大于需求增长速度,使得汽车价格战不可避免。但2005年上半年汽车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随着一批汽车企业和经销商逐渐淡出市场,下半年汽车价格将逐渐趋稳,而这对进口车市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般而言,进口车市场的走势受到关税、汇率、许可证、进口汽车相关政策以及国产车替代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关税和许可证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初步发展阶段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很多人预测,进口汽车配额许可证的取消,国内汽车制造商将直接面对国际汽车企业的竞争,这将是非常危险的。中国汽车市场会不会因此而崩盘呢? 专家称,这样的忧虑大可不必。在进口汽车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国产汽车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即使取消了许可证管理,政策还是会侧重于国内的汽车生产企业,不会让进口车与国产车过于直接的竞争。而国内汽车制造商在进口车的强大压力下,也会加快对外合资合作的步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国产车对进口车的抵御能力。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会不断拿出更好的产品到中国市场。仅在2004年,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日本丰田公司纷纷宣布对国内合资企业进行增资,用于新产品投放和扩充产能,表明对中国汽车市场的信心,同时,也向中国表明了自己的野心。 汽车市场抗调控能力已大大增强 “2005年,国家将实行‘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此,中国汽车市场将转入正常的增长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认为,爆炸性增长方式将不会重现了,但从整体上看,汽车市场仍然是向前增长的。就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做出了预测。他预计,2005年,国产汽车总销量将达到564万辆,比上年增长12%,其中轿车264万辆,比上年增长16%。 汽车市场的平稳发展,对进口车市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进口车需求不会随着配额的取消和关税下降出现大幅增长,进口车在国内汽车中所占比例仍会保持在4%左右。 “进口汽车市场2005年上半年会继续调整,下半年将从调整中走向规范。”张小虞认为,汽车市场的抗调控能力已大大增强,宏观调控不会使汽车市场出现负增长。而随着国产车价格的变化,进口车价格也将面临调整,但由于进口车经销商为规避风险调控资源,致使进口车价格波动幅度不会像国产车那样剧烈。因此,在国产车的冲击下,进口车市场将只是高档化的小众市场,不可能左右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走向。 机遇与挑战 “如果说进口车许可证的取消对汽车市场没有影响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总经理丁宏祥分析道,尽管在价格方面,国产车仍有较大优势,但在质量和服务方面,国产车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力度的放松,进口车对国产车仍将保持着较大的压力,特别是在中高档车型方面。 一个明显的信息是,国外汽车厂商正加快进口车销售网络布局,这将进一步加剧进口汽车和国产汽车之间的竞争。据悉,尽管去年宝马在中国的增长率只有11%,但其董事长赫穆特·庞克还是表示要全面“升级”中国地位,“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最快的。我们不应只看到短期的数据,而应该整体看待全球经济背景下的中国。” 凯迪拉克成功进驻中国,霸道易名普拉多,奔驰在北京建厂,种种迹象表明,国外汽车厂商依然对中国市场虎视耽耽,国内汽车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然而,正如专家所说的那样,“感谢入世的压力,管理部门不得不降低乃至取消对中国汽车工业的保护措施,否则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中国汽车才会具有真正的竞争力。” 这是一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年代,谁能争夺到尽可能多的消费者,谁就能赢得市场,取得最后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