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IT如何让人类更安全更方便(IT时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 17:57 人民网-市场报

  清晨

  2005新年伊始,全球掀起一场为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印度洋海啸受灾国的援助行动。在这场自然与人类的剧烈碰撞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凄惨、震惊、神奇和令人感动的事件,而我们所要探究的是———

  爆发于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大海啸,已经造成了十几万人的死亡。人们发现,在大自然的强大威力面前,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的人类,依旧像几个世纪以至十几个世纪以前的人类一样,显得极其脆弱而无能为力。

  灾难时分

  迄今为止,对于此次印度洋大海啸的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些场景:海啸来临之前,泰国海滨一座小屋里的蟑螂四散奔逃,使得一对欧洲游客不得不搬往高出从而躲过一劫;一个村庄里的渔民,牢记祖宗的遗训,在发现海水异常的退却时立即向山顶逃生;最神奇的莫过于,一位背负两个婴孩的印尼妇女,跟在一条大蛇的后面找到了陆地。此外,更多幸存者是依靠顽强的生存意念和一点点运气才得以逃出生天。

  在这场罕见的人间惨剧面前,就是这些看似传统、落后甚至有些神奇的方式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人类引以为自豪的现代科技竟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全球IT生产基地的东南亚诸国,以及新兴的软件大国印度,对于印尼海岸发生的高强度地震都是一无所知,因此在突如其来的大海啸袭击下伤亡惨重。

  相比于人类的脆弱与无助,动物们却显现出高超的生存技能。在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海啸造成两万多人死亡,但令当地野生动物学家大感惊异的是,他们在海啸经过的地区居然没有发现一具动物尸体,“甚至连一只野兔的尸体也没有”。

  IT何在

  事后的研究分析表明,虽然那些离地震震中较近的地区难以幸免,但是从地震发生到海啸冲击印度和斯里兰卡海岸,中间有着长达90分钟的间隔。试想,如果能够及时地发布警报,本来相当多的生命完全可以逃过劫难。

  显然,受灾国之间缺乏地震监测及信息通报机制,是造成这一重大灾难的最主要原因。而我们知道,受海啸袭击的这些国家至少都有广播、电视和手机,不缺少计算机也不缺网络,总之一切现代通信设施都不缺,缺的只是对重大灾害的提防。

  当然,要说IT在海啸面前一无用处也是言过其实。灾难发生后,是手机帮助许多人及时获得营救,是互联网迅速将灾难消息传遍世界,是DV(数码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一幕幕悲惨而感人的场景。据报道,海啸过后,大批幸存者急于与向家人和媒体通报情况,结果使得这些国家的网吧人满为患;一些博客Blog网站抢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使全球顶尖的传媒集团也相形见绌;在世界各国,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发起的慈善捐助收效巨大……

  然而这一切,毕竟来的还是太晚了。如果在地震刚刚发生以后,迅速传播防灾避难的信息,同样是利用手机和互联网,加上必要的地震与海啸的知识,结果会是另一个样子。

  亡羊补牢

  有报道说,一个出差去新加坡的印度人,在得知印尼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后,随即想到可能引发海啸,马上用国际电话通知家乡的人们远离海岸,从而挽救了2000多村民的生命。

  人们不禁想像,假如这个电话是打给一国或几国政府的,岂不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及早逃生吗?

  建立一套实时、高效的灾害通报机制,是预防类似印度洋海啸这样的灾难再度发生的必要手段,而从目前的技术能力来看,IT在这方面的作为依然非常有限。

  举例来说,迄今在香港、台湾等地,依然采用“挂风球”的方式发出台风警报,而没有采用手机、网络等更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原因就在于,这些看似高明的现代通信技术并不能更好地保证信息发布的及时、广泛和有效性,而其成本却要比“风球”不知高出多少倍。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IT技术更多地是在预测、监测上发挥作用。印度洋海啸的发生,给全球所有同样受到海啸威胁的国家都提了一个醒,美国、日本以及西欧国家纷纷检讨其监测及通报设施的完善性,印尼、印度等受灾国则强调要及早建立防灾机制,我国的天津等城市也在考虑建立海啸监测设施。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从本质上讲,IT技术是有能力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明天的,而我们也期盼着它在防止重大灾害方面发挥更大、更及时、更主动的作用。

  《市场报》 (2005年01月14日 第九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