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专用中厚板:钢铁行业新亮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 06:1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摘要

  我们认为今年钢铁行业总体状况是乐观的,但持谨慎态度。其中对中厚板特别是专用中厚板市场需求前景看好,从目前已经明确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来看,专用中厚板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巨大。可以预见,专用中厚板这一细分市场将成为钢铁行业的新亮点和新机遇。

  中厚板消费趋势看好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钢材消费进入建筑业向制造业转型期,引发长材向板材转移的钢材消费结构变化和升级。目前发达国家板带比在50~60%左右,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

  同时,与其他钢材品种消费情况比较来看,我国中厚板的整体消费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呈现随钢材消费总量上升而上升的态势,1999年中厚板占钢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1.5%,2004年超过17%。

  从近年中国中厚板消费量变化情况来看,同样呈现大幅增长态势。1999年中厚板消费量1339万吨,预计2004年上升到超过4800万吨,增长3.6倍。其中,自2001年以来,中厚板年消费量平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2003年增幅达到45.06%。因此,我国中厚板的整体消费趋势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呈现随钢材消费总量上升而上升的态势。

  未来随着机械行业、汽车制造业、造船、集装箱、锅炉、容器、管线等领域的需求增长,宽度较大的专用中厚板需求呈快速上升势头。并且,建筑行业、基础设施投资(如电力和桥梁建设、城镇化和采矿业)也大量消耗普通中厚板。

  专用中厚板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从目前已经明确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来看,专用中厚板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巨大。可以预见,专用中厚板这一细分市场将成为钢铁行业的新亮点和新机遇。

  1、西气东输与输油管线项目

  目前中国的原煤消耗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75.30%。为了缓解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的环境保护成本上升和铁路运输紧张问题,国家加快了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然而,我国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近海地区。80%以上的资源量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陕甘宁、准噶尔、柴达木、松辽等盆地及东南海域。而天然气输送最佳选择是管道输送,这将带来大量的宽中厚管线板需求。

  随着西部开发和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工,我国输气、输油管道将得到快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计划建设的输气、输油管道将达到4.72万公里,需要大量的耐高压、大直径焊管料──管线板。预计今后10年内管线板总需求量将达2900万吨,年需求量达到300万吨左右。

  我国目前管线板的生产还满足不了管线发展的要求,尤其是无法满足主管线1000mm的直缝焊管需求,大批量生产X70、X80钢有一定难度,存在一定的供求缺口。南钢股份的宽中厚板(卷)项目建成后可以规模生产3200mm及以下宽度的X80管线钢板。

  可以预见,未来我国西气东输的支干线项目、石油输送项目的建设将会对耐高压、耐腐蚀、大直径的管线宽专用中厚板需求量愈来愈高。

  2、船舶用钢

  我国造船用板消费在中厚板专用板消费中占有较大比重,并有较大上升空间和较快的上升趋势。为适应造船业快速发展需要,2004年一季度,我国主要船用中厚板生产企业努力增加产量,同时在产品质量、规格品种上尽量满足船厂要求。但是,由于造船企业一季度完工船舶及新开工船舶增幅都在100%以上,船用钢板产量的增幅远低于造船产量的增幅,供求矛盾仍然突出。

  2004年一季度全国共有18家钢厂生产船板,产量达74.6万吨,同比增产27万吨,增长56.8%。我国今后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船板向宽、长和高强度发展,3m以上宽度的船板比例将逐步增加,船板厚度和强度随船型大型化而增加,宽幅中厚船用板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船板质量有较大提高,主要问题是船板尺度相对较小,厚度公差和同板差的精度等级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差距,表面质量还需改进,高强度船板是大力研制和开发的重点。

  3、煤制油项目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跻身世界石油消费大国行列。据中国石油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量将达到4亿吨。而国内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将达到极限。目前我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将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9%。因此,我国的原油市场供需矛盾日益显著,供需缺口逐年加大。

  我国少油多煤,已探明煤贮量为1万亿吨,煤年产量为16亿吨。煤液化是缓解原油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因此,煤制油项目已经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十二大高技术工程之一。

  我国每年需进口1亿吨石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20个年产500万吨的煤液化项目,按每个项目投资350亿元计算,总投资将超过7000亿元,其中设备占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达4000亿元。可见煤液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相当可观,市场十分巨大。由此也将形成大规模的煤液化装备制造产业,必将带动对压力容器板的需求。

  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 对中厚板需求影响不大

  由于专用中厚板的应用领域是造船、集装箱、锅炉、容器、管线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国家仍将继续重点支持和发展,上述产业因此涵盖了一批国家重点项目,而且,西气东输与输油管线项目、煤制油项目、南水北调等仍在进行;新的交通、能源、住宅以及城市共用设施等建设也未停止,有些还加快上马。

  因此,专用中厚板的市场需求不会受到或较少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时,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抬高了钢铁行业的进入门槛,有利于减少供给和控制新增产能,对钢铁行业的稳健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中厚板国内新增产能有限 产能释放能力较弱

  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厚板轧机共30套,其中2004年新增3台(套),2003年生产中厚板3347万吨。在30套中厚板轧机中,有3套是国家政策规定要淘汰的三辊劳特轧机,12套是2500mm以下轧机。2800~3000mm中板5套,其中部分是引进国外的二手设备。大于3000mm以上的除1套是国内二十世纪70-80年代国产新设备外,其余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二手设备。这些轧机规模小,无先进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设备,精整设备不配套,生产出的中厚板内在质量及表面质量与不断提高的市场要求差距较大,存在一定数量即将淘汰的设备,而淘汰落后的中板轧机将扩大发展空间。

  同时,由于新建中厚板生产线的流程和时间较长,需要配套的板坯,且投资金额巨大,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和较长的建设达产周期。

  而且,国家对钢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十分严格,在建中厚板轧机5台(套),生产能力600万吨,但这些新增产能2005年还不会全部释放,对国内市场还不会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从行业需求前景,以及国内厂商新增中厚板生产能力来看未来国内新增产能释放压力不大,中厚板行业内部竞争不会很激烈。

  中厚板供需缺口较大

  自2001年开始,国内专用中厚板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并呈逐年扩大的态势,从国内中厚板的进口数量可以得以印证。

  2003年进口中厚板382.84万吨,占进口钢材总量的10.30%。根据预测,2004年国内板材需求将达到12300万吨。其中,中厚板4300万吨以上,薄板5400万吨以上,带钢在2200万吨以上。对应板材几个大类,考虑新增产能因素,2004年国内板材总产量不足1亿吨,预计为9600万吨。板材总体上供不应求,大约缺口2000-3000万吨将只能通过进口解决,其中中厚板预计需进口500万吨。

  中厚板材价格依然在高价位运行

  鉴于中厚板材需求稳定增长,供需缺口较大,新增产能和产能释放能力有限,2004年下半年中厚板材供求状况好于行业一般水平,其价格走势也好于钢铁行业平均水平,总体上看中厚板材价格稳定、坚挺,将继续在高位运行。从2001年到2004年,综合钢材价格年均上涨17%,而同期中厚板价格年均上涨23%。特别是宽中厚板里的专用中厚板附加值高,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取得高于市场平均盈利水平的投资回报。

  同时,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偏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钢材价差距不断扩大。2004年1到9月国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与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两者之差由0.94点上升至41.23点,相差差距达34.37%,是近10年来国际、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之间的最大差距。表1 中厚板消费量占钢材消费总量的比例年份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2003年 2004年比例(%) 11.25 11.42 12.46 13.6415.07 17.03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21999年-2004年中厚板消费量及增长率年份1999 2000 20012002 2003 2004E消费量(万吨) 13391528 2010 2548 3696 4846增长率(%) 11.8614.11 31.55 26.77 45.0631.12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32000年--2004年中厚板进口量及增长率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2004E需求量(万吨) 26 46 127384 500增长率(%) 8.33 76.92 176.09 202.3630.20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42004年国际钢材市场中厚板平均价格单位:美元/吨国家与地区 欧洲(FOB) 日本(FOB)美国(FOB) 中国2004年年初470 450 573 4502004年二季度 620 600 685540资料来源:中国金属商务网、博星投资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上海证券报 北京博星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吕炜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