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企业年金,金融市场催化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 02:19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叶莹

  中国应该借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先行国家,以个人积累方式缴纳,于是必须采用基金制。这样,就给金融机构提供了运营和管理大笔资金的机会,也是满足其商业本性,赚取丰厚利润的机会

  企业年金正好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把展示机会呈现给所有的金融机构,只要符合游戏规则,怎样跳的好就看各机构的本事了

  中国的企业年金刚刚起步不久,但是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正是能够产生最丰厚利润的时期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日前通过《企业年金管理运营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等四条企业年金的相关办法,只等发布。

  各家金融机构为争取企业年金的各个角色使出浑身解数:2002年10月就成立了资产管理部的中金公司,其管理的资产中有60%以上来自于企业年金;招商银行在重庆、南京等地“捷足先登”;11月26日,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取道香港恒富金融有限公司;平安、太平先后成立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

  可以说,企业年金不仅撑起年金所有人,即雇员的世界,更是活跃金融市场的催化剂、振作资本市场的兴奋剂。

  部分的私人产品

  理论界曾经争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养老金属于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

  问题不是凭空挑起的。

  正如自由主义经济大家茅于轼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养老金是纯粹的私人产品,社会保障可以不用搞。但是社会保障问题却是一个在中国极其严峻的问题,一方面是,目前,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并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在扩大,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并不把养老保险当作私人产品来对待。

  然而从本质上来看,养老保险属于排他性消费的产品,A不能够领取B的养老金,也无须为B积累缴费,不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应该属于私人产品。

  最先将这个问题抛出讨论的是德国、法国这些以公共养老为主的欧洲大陆国家。在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后,多年发展缓慢。财政收入有20%以上用于公共养老,阻碍了教育、军事等其他基础性建设。20世纪80年代的激烈改革指明了一条出路,当然也是探索中的路:养老保险以私人产品方式提供,这样就必须实行基金制。福利国家于是将政府责任转移到了私人身上。

  中国显然已经意识到走现收现付的老路的错误,这也是后发优势的体现:有前人的经验提醒我们哪些苦可以避免,用哪些药比较有效,而无须遍尝百草中毒数次。这奏效的草药就是———发展和推动基金制、个人账户制的养老金体系。

  这是个双赢的选择。

  1980年的时候,中国平均每13个工作的人养1个退休人员,199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1,近一两年进一步下降到3∶1,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人面临的将是艰巨的2∶1。

  对于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政府,最直接的好处是:财政投入大幅度减少,无限责任的担子被甩开。

  对于许多的个人而言,向完全个人积累过渡的途中,自己满意度将得到提高。有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替代率远未达到一些观点中摆出的“80%”,实际替代率仅为20%至50%左右。而一些主要国家的替代率普遍在60%以上。同时,在工资收入不透明的中国,各种资产收入(如利息、红利等)、转移性收入、补贴、岗贴、加班费、月奖、年奖、过节费,甚至相当的“灰色收入”等将工资单上的数字压缩到实际收入的一个很小的比例,这样看来,即使是名义工资的50%其实也很难让人满意。退休收入按名义工资的某个百分比发放,收入便陡然下降。

  中国应该借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先行国家,以个人积累方式缴纳,于是必须采用基金制。这样,就给金融机构提供了运营和管理大笔资金的机会,也是满足其商业本性,赚取丰厚利润的机会。

  基金积累制

  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体制下,政府、个人、企业共同积累着10000亿,同时发给3600万人,不仅积累等于零,空账还有6000亿,对于金融市场毫无价值。

  然而以个人账户制进行的基金积累却是金融机构大展鸿图的绝佳机会。

  相同的一笔钱如果每年积累,就可以不断投入金融体系:银行、基金、证券、信托、保险公司等,都能够参与管理。信托公司有信托计划,保险公司有保险产品,证券有基金单位份额……

  举个例子,为迎合市场需求,2004年12月20日,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召开了一次非同寻常的高级年会,在北京地区将“财富账户”与“企业年金”同归门下,前者针对现有财富,后者则为客户投资未来。

  当然,和机遇一起到来的是挑战。

  每个人面前都有平等的机会在游动,不同的结果是因为有不同的操作。因此要获取机会带来的增值,必须有专业性的设计适应长周期需要的工具。

  从表面上看,金融机构(在我国,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经常并称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的经营对象是同一种资源———资金,它们的业务是互相竞争的关系。但实际上,在对资金来源的获得上,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机会多于竞争。

  企业年金正好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把展示机会呈现给所有的金融机构,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只要符合游戏规则(《企业年金管理运营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企业年金管理指引》、《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等都已经、或者即将出台),怎样跳的好就看各机构的本事了。

  长期资金支撑资本市场

  养老金管理,尤其是企业年金管理必然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年金具有自动复制的特性。

  每一年企业年金的资产是稳步上升的。上世纪70年代是人口最庞大的一代人,之前的进入企业年金缴费系统的人数至少不会减少。这之后的每年进入工作的、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才可能呈现下降趋势。

  截至2004年9月30日,社保基金资产规模达到了1489亿元,而截止到2004年3月底,全国已有22463家企业、700万人参加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年金的规模有近500亿元,再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有430亿元,企业年金的存量规模有近1000亿元。有专家预测,今后我国企业年金每年新增数额将达到千亿元以上,到2010年可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

  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对于金融机构是如此,对于亟待长期稳定资金支撑的资本市场更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前一段时间震撼过业界、学界的“保险市场泡沫论”正好折射出这样的问题。

  “泡沫”不仅仅存在于保险业,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几百亿美元的热钱涌动不用说,在国内,无论是数量较小的个人投资者,还是聚集着大量资金的机构投资者,都有短期投资的倾向。而真正健康的风险规避、收益获得并不是短期行为能够带来的。

  企业年金要求运营机构能够有长期的思路,设计出适合在一个适合退休周期内履行责任的支付工具,靠健康的理念争取安全、充足的保障机制。

  中国的企业年金刚刚起步不久,但是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正是能够产生最丰厚利润的时期。这是中国几亿工人找到安定寄托的机会,是整个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自身价值创造的机会,也是整个资本市场重塑自身的机会。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1月14日 第十九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