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江苏省经济薄弱县发展现状、相关影响和对策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 14: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有一个东西发展差距,江苏省也有一个南北差距。江苏经济比较发达,但苏南苏北同样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发展较慢的苏北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努力培植他们的自身发展能力,同时建立挂钩合作机制,使发展较快的苏南与苏北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多方的强力牵引,苏北正在大步追赶上来。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组织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制定了《江苏省扶贫攻坚计划》,省里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九年来共安排各项扶持资金超过50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五大工程:一是扶贫通电工程,累计投入十多亿元,解决了苏北339个无电村、99.5万农户的用电问题;二是农村卫生改水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十亿元,解决了808万人的卫生饮水问题;三是苏北重点地区中低产品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近十亿元,将五百多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四是通达工程,共投入补助资金2亿多元,帮助苏北修建乡村道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五是农村安居工程,共投入补助资金近代3亿元,完成了十多万户草危房改造。这些年来,我省对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可喜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由于发展起点较低,苏北经济基础依然比较脆弱,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克服困难,缓和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谋求区域共同发展,提升江苏经济发展水平,扩展省内自身的经济发展空间十分迫切。我省16个经济薄弱县在苏北地区处于经济发展凹地,加快苏北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推进经济薄弱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16个经济薄弱县(丰县、涟水县、泗洪县、盱眙县、睢宁县、灌云县、灌南县、淮阴区、东海县、滨海县、沭阳县、赣榆县、阜宁县、响水县、泗阳县、宿豫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评价,提出加快推进苏北发展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经济薄弱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自1995年省委、省政府发出扶贫攻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南北挂钩、经济薄弱县克服了各种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快的增长,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民生活都有所提高,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十六个县(区)的GDP由2000年的679.1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873.84亿元,增长20%以上。

    2、经济实力有所提高。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9.53亿元增加到2003的45.96亿元,增长50%多。

    3、结构日趋调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38.4:32.8:28.8调整为2003年的33.3:36.5:30.2。

    (二)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投资力度有所加强

    在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16个县中,已经实现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98%的村通公路,70%的村通自来水。16个县公路里程由2000年的5468公里增加到2003年底的15684公里。2003年16个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85亿元,比2000年211亿元增长82%。

    (三)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逐步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16个县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5年的121.85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39.4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95年的118.05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355.86亿元;农民收入由1995年的1663.79元增长到2001年的3220元,名义增长近一倍。

    二、经济薄弱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

    江苏省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顺应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经过十年的努力,苏北十六个经济薄弱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展所长,各具特色。目前各县综合发展状况如何,如何综合客观评价各县发展状况。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客观的评价各县市的竞争力的强弱,有利于分类指导,认识自我,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薄弱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1:经济薄弱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

    一、经济规模、结构、水平、速度指标         二、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指标
    1、生产总值                          14、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数床位数
    2、地方财政收入                      15、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3、非农产业比重                          16、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4、经济密度                                              17、公路密度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8、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
    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19、每万人中的中学生人数
    7、农民人均纯收入                            20、每万人中的小学生人数
    8、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21、小学密度
    9、人均各项贷款                                22、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
    10、人均投资完成额                             23、每百户的电话拥有量
    11、农业劳动生产率                         24、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
    12、工业劳动生产率                                   25、人均耕地面积
    13、耕地产出率                                   26、各县低收入户比重

    这套指标一共为26个。包含了13个经济发展指标,13个社会发展指标。既有总量的,更多是人均的、强度的、结构、比例指标。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和选择,结合各县实际并参阅了国家统计局对于县市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各县(市)的统计指标值不能简单相加,一是各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和数量级不一样,二是各指标在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不同,简单相加不能体现各指标的重要性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数据综合。

    1、原始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二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加总问题,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使所有指标对评价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再加总综合才能得出正确结果。对逆指标作同趋化处理,我们采用了赋负值法,即对逆指标赋负值改变指标性质,对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经过上述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无量纲化指标评价值,即各指标值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可以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2、指标权数确定。使用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做综合评价,还必须对各参评指标做出较为科学的权数调整,合理反映各评价指标的影响和作用程度,以便得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结果。我们利用主成份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其基本原理是:将评价对象原始指标组合成新的综合指标,使他们之间表现为线性函数关系。通过数学变换方式计算综合指标方差占全部原始指标总方差的比重,这个比重值越大表明综合指标“综合”原始指标的能力越强。主成份分析法即是把一定个数的原始指标总方差分解为相等数目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方差之和,使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达到最大(贡献力最大),第二个综合指标的方差第二大,以此类推,使前面的几个综合指标既可包括总方差中的绝大部分方差,又包含了原始指标中的绝大部分信息量,我们就称前面的少量综合指标为原始指标的主成份。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计算出特征值和每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根据特征向量计算出每个主分量,而每个主分量实际上是反映某个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或全部,与主分量相对应的特征向量中的各元素的数值反映了各个变量属性对该主分量作用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主分量中能综合反映该经济现象的一个主分量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各元素数值,作为进行综合评价的权数,而这个权数实际上也是反映各指标对综合经济现象的贡献。由上述赋权过程可以看出主成份分析法确定权数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该方法主要从数据本身出发,经数学变换取得权数,无任何人为因素影响,属纯客观赋权方法,能够客观体现原始数据本身对指标体系的赋权作用。

    3、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选择。我们采用了分层次综合评价法。在作一级评价时,我们采用上述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权数,分别计算出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发展二个因素的指数值。在进行二级综合评价时,根据二因素对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分别对其指数值赋予不同的权数。采用加权合成的办法计算出县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4、计算过程

    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计算相关系数。对标准化后的每两个指标变量间计算相关系数,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关系数矩阵。

    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选择综合反映该经济现象的主分量;

    确定该主分量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为各变量的权数;

    计算指数值。以以上确定的权数对经过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加权合成,从而得到反映各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

    最后以各因素的指数值进行加权合成,计算出县域县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三)县域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步骤,我们收集了2003年16县(区)的资料,并加工整理了这次评价的所需要的各个指标,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分析软件SAS进行科学计算,计算江苏省16个县(区)综合发展指数结果如下。

    表2:2003年苏北16个县(区)综合发展指数

              综合发展水平    1、经济发展  2、社会发展
              指数    位次       水平指数   水平指数
    阜宁县   90.10      1         99.30      47.46
    盱眙县   89.32      2         96.75      53.54
    沭阳县   82.69      3         93.16      36.45
    淮阴区   81.91      4         91.71      35.73
    赣榆县   81.64      5         90.31      41.77
    滨海县   80.67      6         87.99      45.93
    丰县     77.78      7         87.24      35.59
    东海县   74.77      8         81.89      41.30
    宿豫县   74.64      9         83.23      35.81
    泗洪县   73.15     10         76.69      54.88
    响水县   72.98     11         75.40      56.14
    泗阳县   71.64     12         78.63      38.96
    睢宁县   70.33     13         77.93      35.48
    涟水县   69.79     14         74.35      47.06
    灌南县   63.58     15         67.49      43.94
    灌云县   60.07     16         64.55      38.18

    (四)16个县经济发展的分类分析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将16个县(区)分为两类:

    一类较好县:9个。阜宁县、盱眙县、沭阳县、淮阴区、赣榆县、滨海县、丰县、东海县、宿豫县。

    二类较差县:7个。泗洪县、响水县、泗阳县、睢宁县、涟水县、灌南县、灌云县。

    1、经济总量规模、结构、均量的差异

    一类较好的9个县974万人,二类较差县691万人。2003年一类较好县实现GDP558.2亿元,二类较差县实现GDP315.6亿元,二者相差242.6亿元。

    一类较好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是31.8:38.4:29.8,二类较差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是36.1:33.2:30.7,一类县非农化水平比二类县高4.3个百分点。

    一类较好县人均GDP5738元,二类较差县人均GDP4528元,一类县高出二类县1210元,高27%。

    表3:一类县与二类县经济总量和结构比较

                         一类县        二类县
                     总量    比重    总量    比重
    GDP(当年价格)   558.2   100.0   315.6   100.0
    第一产业        177.4    31.8   113.9    36.1
    第二产业        214.5    38.4   104.8    33.2
    ⒈工业          173.7    31.1    81.5    25.8
    ⒉建筑业         40.9     7.3    23.3     7.4
    第三产业        166.3    29.8    96.9    30.7
    人均GDP          5738            4582

    具体从16个县看,沭阳县GDP87亿元,总量最高,响水最低。从人均GDP看,盱眙县最高,达8037.4元,灌云县最低,为3731.7元,盱眙县是灌云县1.15倍。16个县人均GDP均低于全国9101元的水平。有6个县在5000元以下。

    表4:各县人均GDP情况

    一类      丰县   沭阳 东海县 滨海县 宿豫县 赣榆县 淮阴区 阜宁县 盱眙县
    人均GDP   4953 4987.5 5096.7 5225.6 5506.7 5724.9 6557.7 6895.4 8037.4
    二类    灌云县 灌南县 睢宁县 泗阳县 涟水县 响水县 泗洪县
    人均GDP 3731.7   4088 4094.6 4414.9 5059.6 5151.2 5735.3

    2、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

    从农民收入水平看,一类县要好于二类县。2003年16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比上年增长2.8%。一类较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46元,比二类较差县3039元,高307元,高10%。

    表5:16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县名             2003年   2002年   增幅%
    丰县               3611     3479     3.8
    赣榆县             3360     3191     5.3
    东海县             3264     3128     4.3
    淮阴区             3216     3153       2
    盱眙县             3324     3191     4.2
    滨海县             3515     3315       6
    阜宁县             3763     3582     5.1
    宿豫县             3038     3012     0.9
    沭阳县             3150     3088       2
    一类县简单平均     3346     3227
    睢宁县             3163     3050     3.7
    灌云县             2922     2788     4.8
    灌南县             2730     2558     6.7
    涟水县             3051     3058    -0.2
    响水县             3220     3049     5.6
    泗阳县             3090     3108    -0.6
    泗洪县             3098     3236    -4.3
    二类县简单平均     3039     2947
    16县合计           3220     3132     2.8

    从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看,一类县要略好于二类县。2003年一类较好县农民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91元,比二类较差县2071元,高120元,高6%。

    3、县域财力的差异

    从地方财政收入情况看,2003年16个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18亿元,不及苏南五强县中的任何一个县,调控能力较弱。一类县要略好于二类县。2003年一类较好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07元,比二类较差县168元,高39元,高23%。

    从乡镇级财政情况看。一类县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每个乡镇802万元,有45%的乡镇在500万元以下,二类县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每个乡镇653万元,有53%的乡镇在500万元以下。

    表6:不同类型县财政收入状况的差异

    指标名称                   单位    一类县    二类县
    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    201770    116137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元       207       168
    #一般预算收入              万元    168731    100314
    财政支出                   万元    429980    279779
    #一般预算支出              万元    398621    264152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万元   1782684   1288044
    人均贷款                     元      1832      1870

    4、工业发展的差异

    16个县发展的差异,在产业发展上主要体现为工业发展的差异。

    从工业发展情况看,一类县要略好于二类县。2003年一类较好县工业总产值1080亿元,比二类较差县419亿元,高661亿元,高1.6倍。

    表7:不同类型县工业发展状况

    指标名称                       单位   一类县   二类县
    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               个    75133    52488
    全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亿元     1080      41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           个      936      64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亿元      298      14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72       4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286      13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亿元      8.2      3.9

    (五)近十年来,经济薄弱县与苏南经济强县的差距显著扩大。

    根据对苏北15个经济薄弱县(不含宿豫县)与苏南14个县(溧水、高淳、江阴、宜兴、溧阳、金坛、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丹阳、扬中、句容)比较分析中发现,江苏南北差距十分显著。

    一是总量看:地区生产总值:2003年苏南14个县实现GDP3341.2亿元,是1993年的4.5倍。苏北15个县实现GDP735亿元,是1993年的2.5倍。苏南14个县与苏北15个县实现GDP的差距由1993年的409.6亿元扩大到2519.3亿元。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都在显著的拉大。苏北15个县经济薄弱县的经济总量还比较小,不及江阴(508亿元)、宜兴(281亿元)的和。

    城乡居民储蓄:2003年苏南14个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20.3亿元,是1993年的8.8倍。苏北15个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2.5亿元,是1993年的5.5倍。苏南14个县与苏北15个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差距由1993年的123.8亿元扩大到1287.8亿元。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也在显著的拉大。苏北经济薄弱县城乡居民的家底不够厚实。

    地方财政收入:2003年苏南14个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7.0亿元,是1993年的6.2倍。苏北15个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是1993年的3.2倍。苏南14个县与苏北15个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差距由1993年的28.8亿元扩大到207亿元。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更在显著的拉大。苏北经济薄弱县的经济调控能力十分薄弱。

    二是从均量看,由于苏北15个县的总人口从1993年的1456.7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570.9万人,十年增加114.2万人,而苏南14个县的总人口从1993年的974.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979万人,十年仅增加4.8万人。因而两地的均量差距比总量差距拉的更大。

    人均GDP:2003年苏南14个县人均GDP34129元,是1993年的4.5倍。苏北15个县人均GDP5232元,是1993年的2.3倍。苏南14个县与苏北15个县人均GDP的差距由1993年的5310元扩大到28896元。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003年苏南14个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20.5元,是1993年的6.2倍。苏北15个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90.8元,是1993年的2.9倍。苏南14个县与苏北15个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差距由1993年的327.5元扩大到2229.7元。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3年苏南14个县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550.6元,是1993年的8.8倍。苏北15个县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16.7元,是1993年的5.1倍。苏南14个县与苏北15个县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差距由1993年的1475.3元扩大到14434元。

    三、突出重点,创新扶贫开发新思路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组织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制定了《江苏省扶贫攻坚计划》,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但是由于扶贫战线较长,扶贫效果受到影响。目前,16个县1665万人,在县的规模上,超过了苏南14个县,在人口规模上,更是苏南14个县979万人的1.7倍。为了更好的提高扶贫的效能,我们建议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应突出重点,创新扶贫工作新思路。

    (一)确定重点帮扶县,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尽快改变经济薄弱县的面貌。

    我们建议将二类7个较差县(泗洪县、响水县、泗阳县、睢宁县、涟水县、灌南县、灌云县)作为新一轮扶贫帮助的重点县。这7个县有90个乡镇,691万人,相当于全省县域的10%左右。有利于各方面集中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发挥密集投入的规模效益。

    (二)继续加大五方挂钩力度,实行南北重点帮扶。

    对于重点帮扶县,由苏南二个县,省级一个实力部门共同帮助,三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努力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着力帮助经济薄弱县解决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改善其发展环境,从而激发其内生生产力。经济薄弱县的弱项主要表现在内生生产力缺乏,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南北合作五方挂钩,要抓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切入点,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控能力。

    (三)加强科技和人才工作,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鼓励科技创新、做好人才工作,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化科教人才劣势为发展优势,是加快经济薄弱县发展的一项关键性任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投资,通过选拔人才培训进修、到发达地区现代化企业实践锻炼、建立各类人才培训基地等方式,加强经济薄弱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自我补给能力。把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大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经济薄弱县自身的研发水平,提高苏北产业创新的能力。加大对经济薄弱县的科技和人才扶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经济薄弱县的转化,加快人才和智力向经济薄弱县的转移,构筑留住、吸引资金、留住、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

    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可由苏南七强县县委书记兼任重点扶贫县县委书记,苏南派一位得力的常务副县长担任苏北7县的县长。实现苏南苏北捆绑发展,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统筹安排。这样既解决苏南县域发展空间问题,也解决苏北发展滞后的问题。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高效农业。

    要按照种植规模化、经营合作化、贸工农一体化、服务市场化的要求,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层次,提高农业竞争力。一是实现种植规模化。在现有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突出机制创新,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搞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实现经营组织化。在抓好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同时,进一步突出组织创新,完善和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强流通业龙头。三是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充分利用经济薄弱县农副产品资源,围绕果品、蔬菜、畜禽、粮食、木材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民致富。四是实现服务市场化。坚持走农业科技服务市场化的路子,让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不同方式,推广农业科技,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也让科技人员的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获得较高的科技贡献收入。

    (五)强力推进工业化,发展先进制造业。

    工业经济应该成为经济薄弱县经济的主要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开放型经济的主要载体。经济薄弱县要在扩总量,打基础,增后劲,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快民营经济主体化进程。彻底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唯求搞活的原则,积极推进资产重组,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形成"铺天盖地"个体经营企业和"顶天立地"骨干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加快工业小区建设。工业小区应该是兴办各类企业的主要载体,实现企业向工业小区聚集。三是组织引进实施一些较大的项目。强县要靠大工业,工业要靠大项目。集中各方力量和经济要素,按照大中小并举、内外并举的要求,重点围绕优势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投资方向,以大项目培植大的增长点。

    (六)着力推进城镇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提升城镇的建设品位。努力把经济薄弱县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二是强化城镇的吸纳、带动功能。按照塑造特色、创造商机、培育财源、致富农民的思路,抓好县城、中心镇建设,实现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聚集。强化县城的中心地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进城入镇的门槛,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提升人气,增加财气。三是提高城镇的经营水平。本着"政府不投资,企业不负担,居民不集资"的原则,用足政策,盘活土地,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城镇建设,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建设。同时,深化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拍卖繁华路段广告发布权,积累城市建设资金,促进城镇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振奋精神是经济薄弱县赢得相对发展优势的首要因素。也是激发经济薄弱县推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扫除思想障碍,确立只有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硬道理。面对贫困和落后,面对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更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薄弱县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立足自身,扎扎实实地树立强烈的脱贫致富欲望,牢记发展是硬道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一要树立拼抢意识。扫除无所作为之风,重用开拓创新之人,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在挑战中发现机遇,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在竞争中抢抓机遇,以先人一步的超前思维、快人一拍的发展意识,敢闯敢试,敢做敢为,不畏难,不服输,想大事,创大业。二要树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意识。面对困难和压力,积极引导人们思进思上,开拓进取,鼓足加速追赶的劲头,激发加快发展的热情。三要树立开放观念。坚持"县外就是外",把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作为经济薄弱县发展的生命线,牢固确立"不抓开放就是失职,抓不好开放就是失败"的观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对内对外开放的浓厚氛围,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四要树立服务观念。增强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观念,摆正位置,转换角色,强化维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经济薄弱县作为一方投资热土的亲和力与诚信度。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江苏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