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税收高增长不能成为改革负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 09:24 东方早报

  11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围绕2004年全国税收工作总结与2005年税收工作安排介绍了相关情况。

  概括此次新闻发布会所透露信息,可归纳出两大要点:一是2004年全国税收继续高速增长,总收入和增收额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共入库税款达25718亿元(不含关税和农业税收),增收5256亿元,同比增长257%。二是2005年内,备受关注的新一轮税制改革所涉及事项
,均无推进时间安排———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方案尚处研究之中;全国范围推广增值税转型有待东北试点经验总结;开征燃油税需要等待合适时机;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仍在进一步调查阶段。

  国家税收高速增长与税收制度改革缓行形成的反差令人瞩目。此次新闻发布会上,谢旭人还预计2005年国家税收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只是增幅可能会低于2004年。我们认为,在国家税收态势良好的情形下,应该积极推进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规划的新一轮税制改革目标实现。过去,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核心制约因素是顾虑税收总量会减少。现在,既然税收总量达到了新的高度,启动并深化改革已无显著障碍。税制改革即使以税收增幅下降为代价,可预期效益也得大于失,2005年继续搁置税制改革值得斟酌!

  国家税收制度对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影响可谓无所不在。毋庸否认,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亟待改革的瑕疵———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做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规划之原因所在。不难看出,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的税制改革具体目标,无论是统一各类企业所得税,还是增值税由生产型改消费型,以及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均关联着优化社会生产关系、改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等重大事宜。如果搁置税制改革,诸种亟待改革的矛盾会进一步积累。在科学发展观关照,与税收总量保持增加相比,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无疑更为重要。

  基于引进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需要,长期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享受着税收优待。与此同时,内资企业则受到制度性歧视。如果说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曾经是不得已的选择,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没有理由继续这一不平等制度。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名义所得税税率是15%,实际税负是11%,而内资企业名义税率是33%,实际税负为23%左右。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内资企业的税负都比外商投资企业高1倍以上。统一各类企业所得税就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其不仅关系到内外资企业竞争环境公平问题,还涉及到各种所有制企业法人财产权益落实问题,理当尽快加以解决。

  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的核心变化就是,生产型只允许企业原材料支出进入抵扣范围,设备等投资项目不得抵扣,而消费型许可设备投资进入抵扣范围。显然,增值税按生产型计征有利增加国家税收总量,但其同时明显遏制了企业设备投资积极性。我国制造业当前普遍面临设备升级压力,增值税改革同样宜早不宜迟。计算显示,如果增值税转型由目前仅在东北地区试点转为在全国范围推行,国家每年将减少税收600亿至1000亿元。现在国家年税收增收超过5000亿元,为不减少最多1000亿元收入,遏制制造业进行设备更新积极性———技改升级后企业可能贡献更多税收,似乎得不偿失。

  判断已经规划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具体事项应该积极推进外,我们还认为,国家税收总量大幅增加,也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调整税收分配比例创造了条件。

  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为改善中央财政状况奠定了基础,但10年前进行收入划分时,对中央和地方所负担的事权责任没有进行严格划分。当下的现实是,地方政府分配的财政收入仅约为总收入的45%,而在公共产品供应上的支出比例为约70%。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因此负债累累,也由此产生了许多诸如非法侵占农民土地之类的明显有损公平的短视行为。在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财力“办大事”的前提下,尽可能改善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已属当务之急。

  总之,国家税收高速增长,多层次、多角度的税制改革不仅不宜搁置,相反应视之为加快改革的契机。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