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去年以来,在沪浙江企业(法人代表原籍浙江)开始返浙投资,投资额累计已达100亿元以上,主要集中在交通设施和重化工业等基础行业。这还不包括其他多种形式的资金回流。”浙江省政府驻沪办事处综合处负责人徐伟荣日前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透露。
徐伟荣分析说,资金流向表明,去年在沪浙企“反哺”浙江已进入启动期,预计今后几年投资浙江的势头将更强劲。在浙江省先后出台有关交通基础设施、临港石化战略等系列
利好政策推动下,占有地缘优势的在沪浙企资本开始加速投向浙江相关领域。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去年开始投向浙江重量级项目的,正是此前受浙江各界争议的“流向上海的资本”,尤其是一些上规模的浙江民企的资本。
在沪浙企赴浙投资的大戏场场精彩。法人代表原籍宁波的上海祥融投资有限公司,其旗下子公司香港国汇有限公司和浙江国叶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近日联合斥资82亿元人民币整体受让杭州绕城高速公路25年经营权;法人代表原籍浙江富阳的上海富春建业集团,在去年投资京杭大运河余杭段物流基地、嘉兴乍浦港三期建设、控股71.52%重组国企杭州加气混凝土公司后,最近又酝酿出资20亿元在舟山港建立石化基地的大动作。
除交通设施、重化工业等领域外,在沪浙企还频频出现在浙江纺织品、农产品等投资领域。如早已立足上海的郑永刚的杉杉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携手,在老家宁波共建“杉杉科技创业园”;崛起于嘉兴平湖的上海茉织华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返浙投资超过4亿元;来自浙江丽水的上海大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在家乡投资上亿元建农产品生产基地。据悉,61%的在沪浙商向浙江采购原材料或销售货物,其中40%的企业在浙江的采购量占公司总采购量的一半以上。
徐伟荣认为,随着长三角政府间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订并付诸实施,原先阻碍长三角一体化的壁垒正逐渐被打破,这加速了浙商抢滩上海的进程。他们不仅多数在上海实现了更多的资本积累,而且吸收上海的人才、管理、信息等优势,使企业实现了质的飞跃。资本日渐雄厚的在沪浙企因此得以显示威力,“反哺”浙江多个投资领域。
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在沪浙企越来越成为上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浙江省政府驻沪办事处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沪浙企已达5.7万家,注册资本900亿元,实际运作资本超过3000亿元。其中从事第一产业近50家、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近1.36万家、第三产业超过4.3万家。近5年创办的在沪浙企占总数的36%,相当于10年前在沪浙企的总和。
事实还表明,这种“反哺”在长三角地区是交叉进行的。
据浙江省企调队去年10月的一次调查显示,受调查的346家跨省迁移企业中,沪苏浙企业互相迁移数占41.3%。其中在196家浙江外迁企业中,迁入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江苏,其中迁入上海的企业居首位,占外迁企业的40.3%,迁到江苏的占外迁企业的13.3%;而从省外迁入浙江的150家企业中,上海迁浙企业占16.7%,江苏迁浙企业占10.7%,迁移数量分别居外省迁浙企业数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研究人士分析,在沪浙企“反哺”浙江的现象体现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性循环,也为长三角地区破解长期存在的地方壁垒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其现象不仅说明上海的确是大企业成长的良好培育地,也说明长三角经济的共荣是值得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