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分红除息日当天出现股价缩水,即出现“贴息”现象,是交易所公布除权除息参考价所致,即上市公司分红并未使投资者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对此,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昨天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贴息”现象完全是市场行为,与交易所公布的除权除息参考价无关,更不能因此质疑鼓励上市公司分红的政策。
据介绍,目前交易所发布的除息日参考价=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现金股利金额。也就是
说,在分红上市公司股票除息日开市前,交易所会公布该股修正后的前一交易日收盘价,即除权、除息后的理论价格,并作为计算当日股价涨跌幅度的基准价格。目前,进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在除息日当天的股价往往会下跌。
上证研究中心的这份报告认为,上市公司的分红本身是一种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创造,因此,在投资者获得红利的同时,股价出现下调是完全正常的。
该报告解释称,除权除息参考价是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等情况下,维持除权除息后公司市场价值不变的理论价格;而当日市场的实际交易价格,则由股票内在价值和买卖双方的供求决定,因此出现“填权”、“填息”或“贴权”、“贴息”的情况完全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上市公司分红是向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发送“信号”,表明自身良好的盈利状况。但这种效应带来的股价变化并非在除息日体现,而是早在分红议案提出、股东大会讨论、直至正式公告的一段时间内体现,因此如果股权登记日前买进并持有该股票,是可能分享到公司分红带来的益处的。
该报告称,因分红公告日和除息日相距较远,除息日的股价表现已同分红信息基本无关,主要受整体市场影响和同个股相关的其他信息决定。由除息日股价是否“缩水”,来指责鼓励上市公司分红的政策很难站住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