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从灾难的全球化看世界公民意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时报时评车海刚

  惨绝人寰的印度洋海啸震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士纷纷行动,为救灾赈灾尽一份心力。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仍能不时听到一些刺耳的、不负责任的声音,与悲天悯人的大氛围形成强烈反差。这除了令人痛感人文精神的缺失之外,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全球化时代应有的世界公民意识的匮乏。

  不管人们喜不喜欢,全球化都已成为一种确实的存在和必然的趋势。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人员、物质、资金、文化等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这种变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全球化,甚至连灾难也“全球化”了。

  灾难的全球化首先体现在灾难损失的全球化。以这次世纪大海啸为例,且不说受灾各国的经济重创给世界经济造成的连带影响,仅就受灾人群的国籍和种族而言,就不只限于印度洋沿岸各国,而是涉及五大洲数十个国家,连距离灾区上万公里之遥的北欧也未能幸免。

  灾难的全球化还体现在灾难起因的全球化。这次印度洋海啸虽然是一场天灾,但据媒体分析,海啸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卷走10多万人的生命,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沿岸自然形成的能够遏制海啸威力的生态系统和地形地貌被人为毁坏了,大片的红树林、珊瑚礁、海滩沙丘被铲平,用于建设各种养殖场和酒店、餐馆等旅游设施。在这“沧海桑田”的背后,是西方食客对印度洋美味海虾的觊觎和各国游人对那里灿烂阳光的向往。换言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利益驱动成了大海啸夺命无数的间接帮凶。

  另外一种现象也许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灾难的全球化。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天约有7000种生物跟随远洋轮船从一个港口踏上前往另一个港口的“旅途”——这两个港口很可能分别位于地球的两端。这些外来生物如同一群入侵者,往往会在新的“领地”大肆繁衍,破坏当地固有的生物链,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历史上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一种来自美国东海岸的叫做栉水母的生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向黑海地区扩散,吞吃了大量喂养无数鱼类的浮游动物,令该地的渔业濒于崩溃。之后,这种生物又被运到里海,威胁到鲟鱼的生存,影响了世界鱼子酱的供应。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周围:最新曝出的消息称,从加拿大作为观赏性植物引进我国的“一枝黄花”正成为一种为害四方的“恶之花”,而目前侵入我国的有害外来物种总数已达400多种,其中11种危害严重的物种每年给农、林、牧、渔业造成损失574亿元。如果说经济损失还可以用数字估量的话,那么,假若生物入侵愈演愈烈,就难免引发更严重的生态灾难,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这恐怕并非天方夜谭。

  全球化大大加快了灾难的传播速度,扩展了传播范围,也增添了更多的不可预知性:今天发生在南半球的灾情,明天就可能降临在北半球;这一次是地震海啸,下一次则可能是别的什么事件。

  灾难的这种全球化趋势警示我们: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渺小的人类原本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在地球已经变成一个小小村庄的时代,更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群人能够置身世外、独自存活。防灾减灾需要合作,救灾赈灾也需要合作,只有消弭一切无谓的纷争,休戚与共,携手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以群体的力量救济个体的脆弱,才有可能不被灾难所击倒,共享人类的尊严和希望。

  在全球化时代,每个人其实都是世界公民,公民的责任与道义应是一种普世伦理。没有这样的意识,到头来戕害的很可能是我们自己。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